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为何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冲突之原因

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中,农业始终都是国家根本性支柱产业,决定着帝国的强弱。可以说,农业强则国家兴,农业弱则天下敝。同时,作为农业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农业人口,则占封建帝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国家财政的纳税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民的生存条件及其生产现状,直接决定了封建王朝内部的稳定与安全。

早在战国时代,“亚圣”孟子就在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基础上,提出了“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目的就是用来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决定了帝国兴盛与否。

数千年来,封建帝国统治者们便围绕“御民之术”、“治国之道”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帝国君臣明白,只有确保了农民生存安全,才能保证农业生产顺利,最终保证帝国长治久安。

可事与愿违的是,古代封建历史上没有一个朝代能够永久存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成为王朝兴替的历史主旋律,社会冲突和暴乱,甚至农民武装起义不时发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交替出现。纵观历史更迭,有一件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那就是从揭竿而起到建立新帝国,农民一直都作为主体在治乱兴亡的历史轨道上循环往复,不曾停歇。

他们在遭受压迫和剥削时选择反抗,但作为统治者后就很容易就跌入“暴政”的深渊,继续颁布苛捐杂税,继续开始压迫行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蜕变,吏治败坏导致社会阶层矛盾不断被激化,迫使农民走投无路,最终发起起义,建立新的王朝。

但是,为什么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很容易发生阶级蜕变呢?为什么他们在建立新王朝后很容易“忘本”呢?因此,阶级蜕变不能帮我们解释历史循环往复的深层原因,我们还需要从“制度设计”这一层面来寻找更深层次的缘由。

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嬴政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开创封建帝国之先河。作为第一个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秦朝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先进的制度设计和参考,但秦二世而亡,仅建国15年后便覆灭。可与此同时,作为秦朝之后的汉朝,对秦朝的制度有很多借鉴,尤其是田税赋役制度,更是完整地继承了下来。

因此,我们就从秦汉二朝的田赋制度出发,共同探析古代农民贫困化、最终导致社会冲突发生、甚至王朝兴衰的深层次原因。

一、授田制的制度弊端:加剧农民生产生活危机,社会冲突更加激烈

在了解秦汉时期的田税赋役制度的弊端之前,我们需要准确地认识秦汉帝国采用的土地制度——授田制。

何为授田制?通俗来讲,授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使用权由国家授予农民的土地制度。也就是说,农民所占之田均为国有,不为私有,土地面积和使用期限由国家确定农民仅有使用权

在授田制下,农民的土地授予标准为“每户百亩”,也就是一家一户一百亩田地。但是如果有军功者,则按照爵位高低增加授田面积。

显然,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井田制,授田制使得农民的积极性再一次得到提升。同时,在这类土地制度的设计下,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也得到了大大加强,更有助于国家治理和人口管辖。按照正常情况,如果按照一户5人计算,每户百亩良田土地便可保证农民衣食无忧。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晁错的《论贵栗疏》下,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情景,农民的生存环境令人十分堪忧,甚至处在破产的边缘,卖房、卖子孙的现象时有发生。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赋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耕,秋获冬臧,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为何会出现农民“卖田宅、鬻子孙”的现象?在晁错看来,有四大原因。一是为养家糊口,农民需要“四时之间亡日休息”,通过长时间不间断劳动耕作,才能保证一年的温饱;二是自然灾害影响巨大,一旦出现“水旱之灾”,农民便要忍饥挨饿,甚至走向流亡边缘;三是“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政策不定、赋税不定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负担;四是高利贷盘剥,“无者取倍称之息”,农民有借难还,只好尽卖家产及子孙。

从《论贵栗疏》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除去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极端影响,我们还应把握一点,那就是在授田制下朝廷“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给农民造成的生产生活危机,也就是制度漏洞破坏了农业发展、农民生活。

那是什么样的制度漏洞呢?

在秦汉时期,帝国以户为单位授予土地,自然也以户为单位收取田税,并把田税以谷物、刍稾(刍:饲养草料;稾:禾类植物茎秆)等实物进行替代收取。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谷物与刍稾的征收方式又有所不同。如在《汉书·食货志》中记载:

“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

对谷物来说,是以“收成的多少”来确定“田税的多少”。但是刍稾之征不同,它是以田亩的多少来确定征收比例,并且刍稾可以换做货币,用钱来替代。如在《张家山汉墓竹简》一书中就有记载:

“收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县用,其余令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

由此看来,虽同为田税,但谷物与刍稾的征收方式并不相同。同时,由于田税是二者按户并征,这就为地方残征暴敛留下了制度空间。如基层的税收官员可将未开垦土地列入税收之列,强行征收田税,或者可以将本不属于农民的土地划归农民,增加他们的税收负担,更有甚者,可以钻刍稾货币化的漏洞,中饱私囊,肆意牟利。

正如《汉书·贡禹传》所记载:

“农夫父子暴露中野,不避寒暑,捽草把土,手足胼胝,已奉谷租,又出稾税,乡部私求,不可胜供。”

在授田制的制度漏洞下,帝国“乡部”官员便通过种种恶意的方式加剧农民负担,从而出现了政治败坏、吏治尽失的局面。农民虽然有百亩良田,但经受不住各方索取,最终“不可胜供”,不得已为了生活寻求高利贷,进而“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的现象发生。正如张养浩写的那首诗一样:“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种种苛捐杂税和吏治衰败之下,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很容易与统治阶级产生了严重的对立矛盾,进而导致社会冲突频发、矛盾激化、甚至农民起义等现象发生。

当然,除此之外,秦汉的赋役制度也存有相当大的制度漏洞,更加剧了农民苦难,也为社会冲突埋下了深深的根

二、赋役制度的漏洞使得农民生活雪上加霜

在秦汉时期,百姓的赋役制度包含许多内容,如口钱(儿童人头税)、算赋(成年人头税)、更役(地方劳役)、戍役(义务征兵)、兵役(响应号召参军)等。赋役制度可以说贯穿了农民生活始终,是他们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而在这些赋役制度之中,对农民产生生活影响最大的,便是更役

所谓更役,指的是每名成年男性根据地方安排,所需要完成的地方劳役。更役可以采取自行服役的方式,也可以采取以钱代役的方式。而这种“根据地方安排”和“以钱代役”的方式,就给县乡的官员留下了可乘之机。

例如,由于没有统一的劳作标准,有些更役内容时间短、任务量少,轻松便可完成,但有些更役,则可分为多次,并且劳动强度很大,而这就为官员威逼利诱百姓、贪污腐败钱财留下了空间

再比如,因为更役是可以用钱代征的,但是征收次数、多少的权力全在基层官员手中,因此官员便可打着种种幌子对百姓上下其手,骗取钱财、满足私欲

我们必须承认,宽松化的制度设计,为地方因地适宜、具体分析留下了行动空间,但更为危险的是,这些制度漏洞,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民百姓的负担,使古代官员鱼肉乡里、横行霸道成为了默许的“潜规则”。

在《论贵粟疏》中,晁错还有一段话需要我们细细考量: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当民众食不饱力不足,则偷盗抢掠会成为社会常态,即“奸邪生”,从而造成大量的社会冲突、农民揭竿而起的事情发生,最终,农民在哀告无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铤而走险、发动起义,帝国的根基至此便受到了动摇破坏,改朝换代也成为了可能。正如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三、总结

如何管理农民、稳定农业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并且,这些朝代君臣将施仁政、施德政的希望赋予在国家制度设计上,以求通过制度的约束达到“治国理民”的良好效果。

但是美好的愿景在具体的现实执行过程中,便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料的弊端,而且还出现了官员腐败、残征暴敛甚至爆发严重社会冲突等他们意想不到的现象。究其根本,是因为古代封建王朝的制度设计,是建立在帝国立场之上的,其核心是满足统治者自身的需要,而非满足农民百姓的需要。

当然,在帝国轻徭薄赋的过程中,也曾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稳定富庶的局面。但由于制度设计的漏洞和缺失,繁荣注定只是昙花一现,一旦加强田税赋役,农民百姓便迎来了苦难。

通过分析秦汉时期田税赋役制度,我们对封建朝代兴替的历史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在看到社会冲突爆发或农民起义之时,也多了一只“慧眼”——制度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的利益指向,能够让我们看到爆发严重社会冲突和农民起义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0)

相关推荐

  • 明清时期蒙化土司的里甲制度与“土流并治”

    明清时期蒙化土司的里甲制度与"土流并治" 梁亚群 摘要:蒙化左氏土司在明初被授予土职,具有世袭职衔及特权,并因军功上升为土府,统辖境内三乡三十五里土地.中央政府在蒙化土司设置了流官 ...

  • 中国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田税改革

    中国田赋制度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我田田赋制度产生最早,也最有连贯性.在数千年中,田赋制度对我国经济历史以致整个历史的发展,都产生过多种的.有时是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古代田赋制度的丰富 ...

  • 张友来谈古玉(8)——从玉器钻孔分析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上)

    扫码收看原创视频 哔哩哔哩|古玉密码 今天我们一起来从玉器的钻孔形式和统计规律分析中国古代治玉工艺,以牛河梁遗址.妇好墓.桐柏月河墓中出土的玉器为例.选择这三个墓葬出土玉器的原因有两点:首先,这三个墓 ...

  • 中国古代与日本爆发的四大战争,你都知道哪些?

    古代的中国一直被东边的日本尊为天朝上国,不是因为中国的国土面积大.人口多,而是因为古代的中国用军事实力向他们证明了中原的强大. 一.唐倭白江口海战 唐高宗时期,唐朝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于是准备拔除高句 ...

  • 从经济史角度入手分析,探索中国古代货币制度的演变历程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提出一个命题,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金银铜等贵金属在最初的时候并不是用来当做交换媒介的货币,它们像其他商品一样,有着自 ...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和汉初时期 1.军功爵制 (1)内容: ...

  • 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世官制 (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影响: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发展. (二)秦朝和汉初时期 1.军功爵制 (1)内容: ...

  • 中国古代婚姻是什么制度,为何古代女人能容忍丈夫纳妾,有三个原因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从周朝开始确定的,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这两种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一夫多妻制指的一个男人可以娶多个妻子,他的妻子地位是平等的,而一夫一妻多妾制指的是一个男人只能娶一个 ...

  • 历史干货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监察制度的演变

    今天是专题~还有配套练习哟~--历史君 考点  古代选官制度的不断成熟 知识主线1.选官制度的演变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夏.商.西周开始:夏商时期衰落: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1)内容:选官范围限定为贵族, ...

  • 中国古代的监察官制度:惩贪与纠错

    编者按 本文考察了我国历史上对监察官员的选拔任用.职责权限.考核奖惩等制度规定和运行模式,给人以启迪,有利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当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打造一支称职的监察力量. 惩贪与纠错:中国古代 ...

  • 多角度看中国古代“帝国”的同质性:制度、文化、认同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几千年之历史长河中一个强大的"帝国"倒台后很快又能恢复新的"帝国",然后不断的循环呢?而反观西方历史,中世纪及其以前的那些庞大的"帝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