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近代最悲催母亲:养育9个子女出了3位院士,最终却孤老乡下;生前没人叫声“妈”,只因她曾是陪嫁丫环!
史上最憋屈的陪嫁丫环:为梁启超生了6个孩子却不能被叫一声“妈”,养育了3位院士却只能一个人老死乡下!
1/梁启超的婚事
光绪十五年(1889年),17岁的梁启超参加了广东乡试,中了举人。主考官李端棻,爱其年少才高,就将自己的堂妹李惠仙许配与他。
梁家世代务农,家境并不宽裕,年长梁启超4岁的李惠仙,并没有嫌弃梁家的贫寒。两年后,二人完婚。
李惠仙与梁启超结婚时,带了两位陪嫁丫环,一个叫阿好,一个叫王来喜。
王来喜是位川妹子,出生于1886年。父母虽然给她取名来喜,但是,她的童年却并不喜庆。她出生不久,母亲就因病去世了。王来喜丧母后,父亲又续弦另娶。王来喜4岁时,父亲也因病离世。
父亲去世后,继母不愿意养着别人的女儿,便将她卖给人贩子,自己从中赚了一笔。
从4岁到10岁,王来喜被人拐卖了4次,最后一次被卖到清末名臣、大学士李端棻家。王来喜被李端棻的堂妹李蕙仙看中,最终被李蕙仙带到梁家做了使唤丫头。
王来喜卖到李家后,总算过上了正常的日子,虽然每天还要干活,但能吃饱饭,所以,她对于李家一直十分感激。
两个陪嫁丫环中,阿好的脾性不好,又不听使唤,随嫁到梁家不久,便被赶出了家门。而王来喜则聪明勤快,深得梁氏夫妇的喜欢,家中事务,甚至财政大权都由她掌管。
1901年,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诞生,苦盼6年的梁启超后继有人,自然非常高兴。但望着孩子单薄的身体,他和李蕙仙都有些担心。
为了香火旺盛,梁启超在李蕙仙的准许下,纳了王来喜为妾。1903年,王来喜成为梁启超的侧室,并改名为王桂荃。
王桂荃被梁启超收编后,果然不负梁氏夫妇的厚望,两个人一起生活后,先后给梁家生下了6个子女3(梁思永、梁思忠、梁思懿、梁思达、梁思宁、梁思礼)。
2/陪嫁丫环的隐忍
王桂荃虽然给梁家生养了那么多儿女,但是,在李蕙仙生前,梁启超却很少公开提起王桂荃,因为,这段“纳妾”的姻缘,与他大力宣扬的“一夫一妻制”相违背,所以,他要求孩子们不能叫王桂荃“妈妈”,而是叫她为“王姑娘或者是“王姨”。
对此,王桂荃是毫无怨言。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幸福,是梁启超与李惠仙给的,她能做的,就是仔仔细细地照顾好子女,兢兢业业地操持好家务。
梁思成晚年曾回忆说,他对生母李惠仙的感情不深,对娘王桂荃却是十分尊重。他常常说:“娘是个很不寻常的 女人。”他常常会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件事:
有一次他考试成绩不好,李蕙仙气急了,用绑了铁丝的鸡毛掸子抽他。王桂荃吓坏了,她一把把梁思成搂到怀里,用身子护着他。
当时李蕙仙还在气头上,收不住手,鸡毛掸子一下下地抽在了王桂荃的身上。
事情过后,王桂荃才拉住梁思成的手,用很温和、很朴素的话教育他,让他好好读书。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后来,他的妻儿也随之前往日本。王桂荃虽然出身贫寒,没有机会读书识字,但她勤奋好学,很快就学会一口地道的东京话。在日本期间,王桂荃成了李蕙仙的得力助手,并负责家务方面的对外联系。
1924年,李蕙仙临终前,把几个孩子托付给王桂荃。当年的9月13日,李惠仙因不治之症溘然而逝。从此,梁家儿女称李蕙仙为“妈”,称王桂荃为“娘”。
3/弱肩负重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也在北京协和医院溘然长逝,终年56岁。从此,家的重担,一下子就压到了王桂荃的身上。照顾9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就成了她人生的全部。
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曾这样评价她的婆婆王桂荃:“这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女子,对孩子们百般慈爱,梁思成就是依在娘的身边长大的。她是一个不寻常的女子……”
那时候,家中最小的女儿梁思宁13岁,最小的儿子梁思礼才5岁,还是需要大人照顾的年纪。但梁启超留下的财产并不多,为了供孩子们上学,王桂荃做主卖掉了房子,自己也出去打工赚钱。
梁思礼高中毕业要去国外读书,她将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变卖了,自己还到处借钱,最终凑够了四百美元。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平津。正在南开大学读书的梁思宁,因学校被炸失学在家。
当时,姐姐梁思懿在上海从事女工工作,在姐姐的引荐下,梁思宁决定投奔新四军。因为怕母亲担心,梁思宁谎称是去上海读书。
动身那天,王桂荃特邀好友丁懋英大夫亲自驾驶她那辆插有美国国旗的轿车为她送行。行至塘沽码头,遭到日本兵的盘问,王桂荃下车用纯正的东京话对答。
小鬼子以为遇到老乡了,还连声说:“老太太,你的东京话讲得真好。你是东京人吧?”说完就挥手放行了。
4/兄弟3院士,一门9才俊
在她的细心呵护与精心教育下,她为梁启超所生的6个子女个个学业有成。
她与梁启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梁思永(梁启超次子),1923年自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毕业赴美留学,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1930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回国,参加前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工作;1948年获选为中研院第一届院士;1950年被任命为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1954年4月2日经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
她为梁启超生的第二个儿子梁思忠(梁启超的第三个儿子),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回国参军抗战。
入伍后,由于其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梁思忠很快升任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在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浴血奋战,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
可惜此后不久,身处前线的梁思忠却在战斗中不慎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患上腹膜炎并贻误治疗时机而不幸去世,年仅25岁。
长女梁思懿(梁启超的第三女),于1933年考入燕京大学医学预备班,后来转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她思想活跃,积极进步,曾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大队长,为“燕京三杰”之一。
三子梁思达(梁启超第四子),南开大学经济系毕业后,随即考上该校的硕士研究生,并于1937年取得硕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经参加中科院经济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并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次女梁思宁(梁启超的第四女),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投奔了新四军,在新四军123支队司令部,主要从事宣传工作。1946年,她与同样是从青年学生成长为革命干部的河南人章柯结婚。
建国初期,陈帅曾对建筑学家梁思成说:“当年我手下有两个特殊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
四子梁思礼(梁启超的第五个儿子),是著名的导弹控制专家,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194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学士学位;1947年获辛辛那提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
梁思礼曾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试验。1966年,梁思礼也受到了“批判”、“靠边站”等不公正待遇。
1971年9月10日,梁思礼主持研制的弹载数字计算机参加了中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的首飞试验,一举获得成功。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启超与李惠仙所生的3个子女也都成绩斐然。
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专家,先后获任中研院院士(1948年)及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梁思成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开拓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道路。
1937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的夙愿,树起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第一个里程碑。
长女梁思顺(令娴),诗词研究专家,文史研究馆馆员。她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从小梁启超就在家中教她读书,曾编有《艺蘅馆词选》。此书1908年初版。
抗日战争前和1949年后多次再版,颇受读者欢迎。此书也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种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
5/无言的结局
一门9才俊,兄弟3三院士,这一切,都与王桂荃的倾心付出分不开的。
但是,时间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后,因为她是梁启超的女人,年过八旬的王桂荃,不得不与子女分开,一个人流落到乡下,日子陷入无边的困境。
当时,她的子女们死的死、关的关,都是自顾不暇。
1968年,85岁的王桂荃老人,一个人孤苦伶仃地在一间阴暗的小屋中与世长辞。
在王桂荃去世近20年后,梁家仍健在的子女们,在梁启超与李惠仙的合葬墓旁,为她种下了一棵母亲树,立碑纪念这位培育了数名栋梁之才的平凡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