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培训感悟】时慧慧:以旁观者的视角看课堂——市科研中心大教研活动感悟

11月2日——11月4日,市教科研中心听课组深入我校调研听课,在为期三天的初中语文组听课、评课过程中,7位语文老师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课堂。这一次“取巧”能够作为一个“旁观者”,庆幸自己少了备课的纠结痛苦烦恼,却也无比庆幸,能够在旁观者的角度,真正的走进课堂,走近学生,引发更多的深入思考。

这里就将我的感悟梳理成课堂观察和课后思考两个大的方面,与大家分享交流。

课堂观察
一、名著阅读的思维突围
最近恰巧看到湿地郝晓琳老师的《练就破局思维,培养真正的阅读者》一文,感慨颇多。温儒敏教授说:“若要学生喜欢上整书阅读,就不能太多干预,应当导向自由阅读,个性化阅读。”如果简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仿佛是将要大大减轻语文老师的负担,尤其当我们长久地处于面对大部头名著就头痛欲裂苦于无法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放手吗?答案显而易见。这句话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的真正解放,恰恰是指明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需要的是教师的理性思考,运用智慧找到适合于学生的切入点,这就是所谓的“破局”。文章中以王君老师《骆驼祥子》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为例,为我们指明了破局之法宝——创新解读、聚焦取点、指导有法。在这一次的听课过程中,《红星照耀中国》的展示交流课堂上学生积极地投入、充分地展示背后,让我感受到的便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悉心指导以及系统化的解读与分析,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与此同时,在我的脑海中思考更多的是在解读、取点过程中如何能够更深入、更有趣、更有效。我想,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和基础一定是充分的阅读,这里不仅仅是指对于当前名著的阅读,更有与之相关的书籍资料的补充阅读,同时需要涉猎的是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亦或是碎片化的阅读过程中阶段性补充自己的盲点,在后期个性化解读的过程中需要调动的是教师的多元化知识储备,唯有储备丰富多样才可能创造出多样化的解读,而个性多样化的解读中必定会像潘多拉魔盒一般,为老师的聚焦取点提供更多的可拓展的方向,同时更能够为学生的阅读打开很多全新的思考途径。这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二、情景设计对小说阅读的推进
教授《智取生辰纲》和《范进中举》的两位教师为我们呈现出两节表现形式截然不同的课堂,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教学中情景设计对小说文本的推进作用的多重思考。
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极尽夸张的语言张力,写进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丑恶嘴脸和衰颓的世风,讽刺艺术高妙,留给我们的思考意味深远。也恰就在于这样的一种强烈的对比过程中的冲突与感官上的刺激,让我们跟随着小说家去看到世人之丑态,看到人间万相,其本质的黑暗会催生出内心深处的美与丑的较量,最终警醒我们向着光明与美好的生活努力。
那么,如此经典的语言、动作、神态也便理所当然地需要通过表演的形式从中体会。《范进中举》中因范进一人的变化而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背后,是胡屠户市侩丑陋嘴脸的集中表现,更是像他这样一类人的丑态的集中反应。而这样的变化背后的内在原因便一定会有时代对人物内心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较为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学生想要将人物演活,需要的是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揣摩,这样的摸索的过程就是他体会人生百态的过程,这样的诠释人物的过程就是他借由人物而认识世界的过程,这对于学生来说弥足珍贵。当然,在表演任务布置前的精准设定、表演进行过程中的适当指导,如慢镜头、细嚼慢咽地聚焦人物、用可以适当添加的肢体语言传递情感和体会都是应该要注意的,唯有此,才能够让情境创设凸显出他本来的意义和价值。
三、记叙文的多样化解读
(一)文本类型的选择和内容的取舍
《列夫托尔斯泰》《回忆我的母亲》两篇课文的呈现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教师对于文本类型的定位不同,所引发的教学内容的呈现中取舍的不同。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地方在于,我们必须要有的是文本意识和聚焦意识。当我们在备课之处定出文本类型后,就需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思考围绕这样的文本类型所阐发出来的内容包括哪些,无关紧要的必须要果断放弃,又想语用又想主题的课堂一来容量过大,二来必然导致中心不够突出思路不够清晰。当我们做出取舍之后,就需要思考在环节中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支架和抓手来助推课堂环节,同时还必须要兼顾到教学重难点的实现中那些真正需要讨论交流才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此一来,我们便能够将心中所想、目光所及都聚焦在我们想要突出表现的部分,想要引发学生思考的地方,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条理清晰、眉清目秀。
(二)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核
《列夫托尔斯泰》《回忆我的母亲》《再塑生命的人》三篇文本都可以作为主题型文本类型设计教学、那么探讨文本背后的精神内核时,就主要是因主题型文本而引发的思考更多些。在主题型文本的讲解过程中,如何能够凸显文章主题呢?拓展资料是一种必然,或者说是必由之路。但是资料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置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备课的障碍,如何才能够找到能承担的起全文思考的主问题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我想,这里似乎还是必须要说到解读的问题,唯有多样化的解读才能让我们不至于困在教参的框架里无法超越而进一步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前提必然是广泛阅读,保持思考力。
课后思考

一、“我”的角色定位——知识的教授者、展示平台的搭建者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角色是什么?我的脑海里冒出了“导演、引导者、推进者、助力者……”的词语,其实作为老师,改革过程中我们早早地将这样的转变铭记于心,却又似乎常常在课堂中忘乎所以。我们常常苦累疲惫不懂得放手。其实就像这次的《智取生辰纲》课堂上,老师退居幕后的导演身份就是教师“解放”自我的完美诠释。这一份表面上的解放背后,体现的是课前的引导、课堂的推进与助力。我们可以为学生搭建好这样的一个可以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然后你便会突然间惊呼:每个人都有舞台中央,每个人都有精彩绽放,每个人头顶都有一束光。我们也完全可以成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成为点亮自己的那个人。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这需要我们的信任,需要我们的成全。
二、“我”的努力方向
(一)以学定教,充分了解学情
“学情”这个词是近几天在我的心头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因为当我真的旁观的时候,就发现了眼前的课堂里也无数次浮现出自己的影子。问题设定的时候自认为是简单容易的,却恰恰成为学生的难以理解之处,而自认为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却有人能够轻松应对,我反思自己的问题就是:我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学情,总是自己以为如何等等,而这样的问题就必然需要我们在充分了解学情上下大功夫,《红星照耀中国》中问卷调查法的使用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值得借鉴与学习。
(二)依学变法,灵活调整策略
当我们认识了解学情之后,就有助于备课更能够适合学生的学习,而适应喜欢的设计一定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点,这一点在学习中至关重要。但是另一个问题还会在讲课的过程中出现:便是我们总是拼命想要学生按照我们设定好的思路回答问题,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也常常用力过猛。我想成熟的课堂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高妙,就是即使出现学生的“打乱”思维也还是能够顺应着他们的思考方向继续探讨,最终向着自己的目标而前进,当然,也许结局会偏离甚至引发新的思考,表面看起来是那么危险,但其实这恰恰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因为思维是最为重要的。这样看来,我们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丰厚的知识积淀以及灵活应变的能力来做学生的引导者,做课堂的推动者。
(三)明确认识,学生学习状态
经过上面的课堂观察和自我反思之后,我想,一堂好课中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方向、方法,我们也应该明确,学生的状态应该是:课前积极参与、充分准备;课堂充分展示、交流思考。
(四)内在提升,教师自我修养
近日读到《语文在高处》一文,深深感慨:语文老师责任重大。语文该是——与社会同在的语文,与传统文化同在的语文,与理想同在的语文,与人生同在的语文。时代赋予语文老师的艰巨的使命和重任,与此同时也更加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甚至是急功近利的更多些,甚至是焦虑浮躁更多些。我们常常因奏过的节奏快,少了太多静下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便更加需要我们拥有一份能够保持清醒思考的警觉性,保持思考认清自己便更加显得弥足珍贵。这个过程中必然需要语文教师的内在自我转变,包括对于新理念的认识,研究,对于自我短板的突破,再创造,同时对于自我修养的提升意识的增强也至关重要。
责任和幸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没有离开责任的幸福,离开责任的幸福最终是痛苦的,而真正的幸福一定是在责任中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当你恪守你的责任,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康德说:“我们之所以遵循道德,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只是因为这本身,就无愧于我们本身已经拥有的幸福。”其中的深意也在于此。
语文在高处,这是一个仰望的方向。它希求的是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助力,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精神底色。
我们任重而道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