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坐标
今天孩子的老师发来微信,说学校的老师想给学生买女儿看过的书。感觉主意不错,不仅解决我们书多得没处放的难题,还能让闲置的书有个好去处,并且能派上好用场,特别能让那些喜爱读书的孩子们有书看,是金钱买不到的快乐。况且,我也十分理解家长为孩子们选书上的难度不是舍得花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对这些把学生当自己孩子培养的老师们心生敬意。
本以为征求孩子的意见只是走走形式而已,大咧咧的她,一定会像对待其他身外之物一样,会满不在乎的,任人随意处置。问的结果,却十分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张口就说她不同意。就连罗列在角落里蒙尘很久的幼儿读物,她都舍不得出让,问她理由,她说她还会有时间再翻翻的。
理解孩子,所读之书尤如久处之友,初读有欣喜、有狂热、有意犹未尽,有爱不释手。再读时会有一份情景带入,带入的不是故事本身,还有初次接触时的兴奋感温习。三岁读的书,五岁时再读,会读出回忆模糊,有久违的感觉,还有见识增多后的见解深入。十岁时再读,也许会读出字里行间的引申……。
孩子读过的书很一部分都扎根在脑海里成了自己的东西。再读有种好友重逢的亲切,书放在那,有份拥有的厚重和踏实,有想读时的随心所欲,有想看时的唾手可及。每本书都是孩子成长的坐标,记忆中有书的来处,有书背后的故事,割舍拥有确实让人难以接受。
理解孩子对书的占有欲,又不想她因此助长自私和孤僻。建议她可以把家里的藏书拿出来跟同学们换着看,也可以把书借给低年级的同学看,可以体会分享的快乐,还可以避开失去拥有的痛苦。借来的书,可以体会接触新鲜的快乐,私藏的书,可以体会得到想读就读的自如。书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坐标,一路走过,一路陪伴,所有读过的书融进孩子的骨子里,成为气质,成为谈吐,成为她豁达性格的根基,成为她愉悦快乐的支柱。借助别人的光辉,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
爱孩子,就送她一屋子的书,墨香熏染,勤奋铺路,字里行间透着智慧、藏着哲理,相伴相携,让日子充实,让心胸开阔,让自己不曾迷失,让自己成为自己人生的主人,让自己在静静流走的岁月中有份自如和快乐做为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