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何被赞为“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朝代,有人认为当时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令人神往。不过,也有人表示南宋对内官僚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对外屡战屡败、偏安一隅,完全称得上是积贫积弱。总之,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人们都能找到许多南宋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许多的分歧。

尽管人们对南宋这个王朝议论纷纷,但提到南宋的皇帝时,恐怕会瞬间变成同一阵营,那就是认为南宋皇帝绝大多数都是扶不上墙的烂泥、没法雕饰的朽木。诚然,南宋王朝享国一百五十三年,传五世九帝,但只有一位皇帝想过改变偏安一隅的现状,试图扭转乾坤,他也因此被称赞是“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他便是宋孝宗赵昚。

宋建炎元年(1127),赵昚生于秀州,也就是今浙江嘉兴一带,他是宋太祖的七世孙。我们知道,自从宋太祖赵匡胤离奇去世,其弟太宗赵光义继位后,宋朝的皇帝就一直属于太宗一脉。然而,皇位传到宋高宗时,这位南宋的开国之君因为唯一的儿子早夭,自己又在逃亡途中失去生育能力,便于绍兴二年(1132)将赵昚收为了养子。

绍兴三十二年(1162),三十五岁的赵昚被正式立为皇太子,而没过几天,高宗皇帝就正式宣布退位,而赵昚则顺利即位,史称宋孝宗。和倾向于求和的高宗不同,孝宗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战派,早在还是皇子时,他就曾经上书请求亲自领兵与金人交战,如今当了皇帝,他便开始着手从金人手中夺回大宋的江山。

孝宗即位是在六月,而他七月就召见了曾被奸相秦桧打压十余年的主战派名臣张浚,与之商量北伐大计。另一方面,孝宗还为以岳飞为首的主战派人士进行了大规模平反,积极地向外界释放备战信号。第二年四月,孝宗为了防止命令传递过程中遭到主和派阻挠,便绕过枢密院等各机关直接向枢密使张浚发出了北伐的诏书,隆兴北伐宣告开始。

大军出征的第一个月便顺利攻克了灵璧、虹县,以及宿州城。然而,作为主要将领的李显忠和邵宏渊却在过程当中产生了嫌隙,以至于后来李显忠与金国援军苦战,邵宏渊却按兵不动。另一方面,宋军久疏战阵,从风气到素质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因此,随着金人发动反击,宋军便很快迎来了溃败。

意识到自己过于急躁的孝宗很快下罪己诏,并遣使与金国议和。与绍兴十一年(1141)时高宗同金国签订的《绍兴和议》相比,此次的《隆兴和议》尽管仍然是不平等条约,但却可以说存在一定的积极因素。首先,过去南宋对金称臣,而《隆兴和议》规定此后两国国君以叔、侄相称;其次,南宋每年需要缴纳的“岁贡”改为“岁币”,且每年银、绢各减少五万两、匹。

当然,金人还在条约当中要求南宋割让此前收复和占领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这一点颇令人不满。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隆兴和议》的签订让南宋的外交地位有了些许的提升,且两国在此之后维持了长期的和平局面,这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尽管北伐失利,但孝宗并没有放弃对军事的重视,他坚持整顿和改革军队、提升宋军的战斗力,只可惜此后孝宗并没有再次发动北伐,而南宋此后主动出击的次数寥寥无几,取得的成果也无法令人满意。通过隆兴北伐,金人也意识到了如果过度压迫南宋可能会导致宋的反扑,于是表态愿意与宋朝保持一段时间的和平。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孝宗的对外策略尽管莽撞,但依然可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获得了难得的安稳环境后,孝宗自然是趁此机会推动国内经济发展,他通过轻徭薄役的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又大兴水利来避免水旱灾害带来的损失。此外,孝宗还考虑到了民众对此前由国家发行的纸币“会子”缺乏信任,于是下诏在会子上加盖户部印章,以增强其权威性,促进流通。

淳熙十六年(1189),孝宗宣布让位于太子赵惇,自己则退居幕后,又过了五年,六十八岁的他因病逝世。作为南宋的第二位皇帝,赵昚可能并没有多么雄才大略,但他敢于主动出击,愿意尝试改变偏安一隅的现状,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另外,他在位期间对于国家的治理也是可圈可点,可以说是远远好于南宋的其他皇帝。尽管南宋王朝的整体形象并不是锐意进取、朝气蓬勃的,但至少在孝宗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积极奋进的气魄,这也是他成为南宋最有作为皇帝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