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的玄虚:袁绍智囊竟“无脑吹”曹操 | 刘三解
三解按:这是一个“可以听”的系列专辑,觉得文字麻烦,可以扫描二维码。
上期节目中,我们谈到了袁绍军队的基本情况,兵员质量占优、兵力人数占优、武器装备占优,在军队的客观条件上,袁绍对曹操完全是碾压式的,但是,在史书记载的袁绍一方的军议中,战斗力的描述,完全是反过来的。
而指出这个问题的,恰恰是袁绍一方最重要的两位臣属,田丰和沮授。
对比一下我们之前节目里提到的,曹营中荀彧、郭嘉、贾诩关于双方力量的描述,就会发现,曹营自己人夸曹操,确实都涉及到了“法度严明”,但着眼点,却是在“用兵”上,曹军管理更集权,兵少却服从调度,而袁军因法令废弛,兵多,却难以管理。
但是,“难管”和“不能打”,完全是两回事。
“士卒精练”和“果劲”,两个词儿说得都是兵员素质,一个是“训练”、一个是“作风”,过往的解释,往往出自一个逻辑闭环,那就是曹操管理集权、法令严明,故此,军队训练精熟、作风刚硬。
但是,这两句史上有名的“忠臣忠言”却有明显的逻辑漏洞,因为它偷换了概念,可以说,这个结论连曹操一方的铁杆智囊们都说不出口,放我是袁绍,我也听不进去。
因为,尽管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乃至于《三国志注》中,关于官渡之战中袁绍一方的记载少之又少,细节几乎完全空缺,保留下来的,仅仅是沮授、田丰两个“忠而见疑”的忠臣一条条“忠言”,以及“二五仔”许攸的献计烧粮,再加上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但,就是这篇檄文暴露出了曹操一直想掩盖的秘密。
这篇檄文,传世有三个版本:
其一是南梁《昭明文选》中收录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其二是《后汉书·袁绍传》中收录的“乃先宣檄曰”;
其三是《三国志注》中引用《魏氏春秋》的《绍檄州郡文》。
三者大部分词句相同,部分文字写法略有抵牾,偏偏在《昭明文选》版本多出了一段话:
又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流涕北顾。其余兖豫之民,及吕布、张杨之余众,覆亡迫胁,权时苟从,各被创夷,人为仇敌。
翻译过来就是,曹操部下的军吏、士卒,其中可堪一战的人物,都来自于幽州、冀州,或者是袁绍派出的老部下,都怨恨曹操而想着北还袁营,其余的兖州、豫州百姓,以及吕布、张杨的余部,都是在旧主死后遭到胁迫而权宜苟全的,但又各怀仇怨,对曹操切齿痛恨。
这段话,如果不细琢磨,察觉不出其中的重要性,可如果对照沮授、田丰的上述谏言,再来看,“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就很是耐人寻味了。
对于这个檄文的发布时间,各书记载不尽相同,《后汉书·袁绍传》将其编列在田丰苦劝袁绍不宜出兵而被囚禁后,也就是建安五年。
而《昭明文选》则很明确地记录了这封檄文的“题头”,是发给左将军、豫州牧刘备和豫州各郡国的,争取他加入反曹大合唱,并提到了张绣北上攻曹,可知,檄文发布时,袁绍尚不知张绣于建安四年十一月降曹,这就排除了建安五年正月刘备在徐州反叛时收到檄文的可能性。
那么,这份檄文的发布时间,只能是在建安四年四月,曹操偷袭邺城未果,退守敖仓之后,当时刘备仍旧在许昌居住,这个时间,恰恰可以和《三国志·武帝纪》的相关记载对上,当时曹操退兵敖仓,得知袁绍将率十余万大军南下,诸将都不乐观,而唯有曹操自称袁绍的兵马物资都是给自己准备的,继而在四个月后主动进攻黎阳。
当时,袁绍自己并没有出兵,只是定向对刘备发布了檄文,所以才有“将攻许”之说,进而才有了曹操“煮酒论英雄”,试探刘备是否有与自己联盟抗袁的决心。
也正因为这次试探,刘备加入了“衣带诏密谋”,同时,自告奋勇地出外领兵阻击袁术北上。
而正因为“衣带诏密谋”东窗事发,远在小沛的刘备,只能竖起了反曹大旗,还得到了袁绍骑兵的支援。
可以说,之后北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都是被这篇檄文所搅动的,尽管真正的大决战要到第二年二月才开始,但当时的战略态势,已经为官渡之战做好了铺垫。
也就是说,这篇檄文是一个标志,也是一个重要事件,所以,曹操才在收降陈琳之后质问他,你骂我可以,为什么要把我爷爷、爸爸都骂进去呢?可见,曹操本人是很当回事的,至于说治愈头风病,也算是《三国演义》小说中对这种重视的情节发挥吧。
正因其重要,也就意味着其中的表述,代表着袁绍阵营的“政治正确”,即,曹操所部的精锐可战之兵,多来自于幽州和冀州,是袁绍派给曹操的兵力支援,那么,沮授和田丰公然提出“曹军兵强,袁军兵弱”这么个论调,不等于是在挑战袁绍的权威吗?
两边都是同样的兵马,怎么就出来个“你强我弱”的区分呢?
事实上,曹操麾下有袁绍部将,史书中也有实例记载,那就是朱灵,地位仅次于徐晃的大将。
他是曹操征徐州时,袁绍派出支援的河北将领,在战事结束后,其他部队都回归河北,只有他带着三营兵归附了曹操,史书里就提到:
绍所遣诸将各罢归。
也就是说,袁绍派出了不止一个名位可比朱灵的将领,来协助曹操进攻陶谦,而朱灵本人已经“督三营”了,一营略通一校,兵额在800-1000人之间,则总兵数在2400人到3000人左右,而“诸将”说明,袁绍至少派了3个以上的将军,则至少袁绍给曹操支援了6000到1万人,这个力度不可谓不大。
不仅如此,在谢承所著的《后汉书》中还有一处非常尴尬的记载,原话是:
操围吕布於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
这句话很不得了,说的是曹操把吕布包围在濮阳城中,结果被吕布大败,投奔了袁绍,袁绍可怜他,给了他5000兵,让他重新夺回兖州。
这就和咱们之前节目中提到过的,程昱对曹操的劝谏相抵触了,那是《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的兴平元年九月事,原文是:
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
翻译过来就是,袁绍派人游说曹操,要两家联合,曹操正好没饭吃,就要答应了,程昱制止了他,在《程昱传》中则增加了细节,就是袁绍要曹操把家人迁居邺城,字面理解就是委质效忠了,但曹操还是拒绝了。
那么,兵要没要呢?
恐怕还是要了的,因为嘴上虽然说了这么多硬话,仅仅一个月后的十月,曹操就从鄄城跑到了东阿县,这个地方可是暗藏着不少的“玄虚”。
那么,答案到底是什么,请听下回分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