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语气词,古诗添魅力
语气词主要用来标示句子的各种语气,在古代散文中较为常见,如《醉翁亭记》中的一段:“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这里,欧阳修有意识地变陈述句式为判断句式,连用9个“也”字,虽不无做作之嫌,却也加强了文章的抒情气氛,显得韵味十足。
在古诗词中巧妙地运用语气词,可以使音节自然延长,增强抒情气氛。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语气词是“兮”,《诗经》中出现不少。如《魏风·伐檀》(第一章):“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本章连用6个“兮”字,写出了伐木者劳作的艰辛,通过奴隶们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的责问和讽刺,表现了被剥削的奴隶们内心的愤恨不平。
“兮”字也是“楚辞”的形式特点之一,大体出现在三种位置上,各有不同的作用。一是在一个完整的意思之后,有感叹意味,如“鸾鸟凤皇,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屈原《涉江》),表现了诗人对贤人被疏远而奸佞受重用的悲愤心情。二是在上一句末尾表示语意未竟,需待下句补足,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诗人借三种香草表明了自己高洁的品行。三是表示一个句子之间的延长音,不可读断,如“驾青虬兮骖百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屈原《涉江》),表现了诗人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崇高人格。
后世诗歌中运用“兮”字明显减少,较为突出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每句都用到“兮”字,使句式灵活多变,语气舒缓有致,韵味十足。
在古诗词中巧妙地运用语气词,可以表达诗人鲜明的情感态度。這类语气词多用在句尾,常见的有“哉”“乎”“矣”“了”等,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小乔初嫁”暗示出美女配英雄,写出了周瑜年轻有为和英姿勃发的形象,一个“了”字表达了词人的敬仰之情。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也”字表达了词人对流水落花、春去人逝的感叹,也暗示了词人的一生即将结束。语气词用在句首和句中的情况很少见,如李白《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噫吁嚱”“乎”“哉”等语气词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再如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也”“然”两个语气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在诗句中,无论句尾,还是句首或句中,语气词的用与不用大有区别,因此要根据特定的对象,结合适宜的情境斟酌用词。如姜夔“阅人多矣,谁得似长亭树”(《长亭怨慢》)和“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暗香》),两句中的“矣”和“也”是不能互换的。“矣”字写出了常见人们离别的长亭树的无情,包含了词人的怨责;“也”字写出了面对梅花凋零的惋惜之情,语气平淡。
词人如果生拉硬扯地使用语气词,就会破坏诗词的意境和韵味,诗句也就变成文句了。宋代诗人以文为诗,在使用语气词上较历代为多,被看成是流弊之一,就是这个道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