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医占七成,行知堂用团队思维培养青年医师
近几年,医馆的青年医师的比例在逐年提高,比如:行知堂中医诊所,大约有90多位中医师,其中70%以上的中医是45岁以下的青年医师。所以,青年医师现在是很多诊所的主要核心力量。
行知堂从创立伊始,就十分重视青年医师的成长,并且一直致力于培养一支由青年中医师组成的,对医馆有强烈归属感的医疗团队。这是行知堂的核心竞争力。
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团队呢?
首先,民营医馆最重要的是要持续提供优质的,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是很多医馆所欠缺的,有些医馆甚至没有固定的坐诊医师,采取外聘坐堂医的方式,这就更难以保证持续的高水平医疗服务了。
其次,未来民营医馆不一定都能有医保的支持,中医馆就不能跟公立医院一样对医生排资论辈,而应该建立一套以医疗品质为核心的评价指标,给青年医生充足的成长空间。
第三,是因为医疗行业是一个长周期的服务行业,需要有时间积累,团队的培养和建设。将医疗服务做成与保险类似的服务,为患者信息单独建档,长期跟进服务治疗,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优质的健康保障。所以,这就要求医生与诊所协调一致,紧密配合,医师团队对诊所的归属感要很强。
也正因为此,做为长期发展的中医馆也需要更多的青年医师的加入。当然,实际上公立医院也非常重视青年中医,北京的朝阳区,政府每年在青年中医的培养上,要投入很多资金和资源,也是为公立医院,社区医疗输送人才。
这说明政府对培养青年中医的重视程度也非常高,那么我们民营中医馆,这一块就更加需要重视了。
第四,现在民众对医生的认识正在发生着变化,患者不仅仅看是否老中医,而是疗效的品质。过去医生和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诊所应该帮助医患之间消除信息壁垒,青年医师也容易被患者的认可。
那么如何培养优秀的青年中医?又如何让其与医馆产生强大的归属感呢?
李永明认为,一个中医师的成长,30岁之前奠定基础理论知识,真正决定其之后及至一生成就的,关键在于30-45岁这15年之间。一个优秀的青年中医,并不一定取决于他是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青年中医的成长,其实是呈现螺旋式成长的。
他也许会先从全科医生做起,积累了足够的临床经验后,又变成一个专科医生,反之也有可能。但不管怎么样,只要是有潜力的青年中医,在30岁左右加入医馆的体系中是最合适的,只要能给他一个合适的发展路径,再加上一些个人天份,就足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医师。
基于这一点,行知堂对选择中医师方面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有些青年中医适合诊所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有些医师则不合适,所以第一步,选择比培养更重要。
而培养一位名中医并不是说必须成为全国知名的医生,在李永明看来,一位中医能维护好2000个家庭,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足以称得上是一方明医了。
行知堂大约每隔一个月就会组织一到两的次内部医案交流会,有儿科的、有妇科的以及其它各种科目,不同的医生互相交流学习,因为现代化发展以后,现在的医生不再像过去一样,对自己的医案疗法不愿公开,现在大部分医师还是比较开放的。
当然行知堂也有自己的专业技术专家,就是在某些专科有很多经验的老师傅,来帮助青年医师成长。
现在的网络环境很好,可以极大的缩短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让患者提前地对医生更加了解,比如一些平台医生的视频分享,一场直播,都能让患者在选择医生时更方便,不再出现之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同时行知堂也在积极组织线下的活动,让医生与患者有更多接触的机会,这样也可以大大提高医生的医患交流能力。
现在的社会对医生的要求,不再止是优秀稳定的医术,更要会传达一些东西,与患者产生共鸣。
当然中医馆不止需要培养一位优秀的青年中医,还应该培养一支青年医师队伍,这支医疗团队的人员是可以调换的,比如行知堂其中一支七个人的中医外治法团队,这支团队在诊所里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子品牌,而不是个人品牌,同时诊所对这个团队也会配备相应的设备和教育培养,这就会形成一种集体的归属文化。
这个模式确立后,就可以以这个为模板创造其它专科的医疗团队,比如儿科团队,以后医生发的文章,做的产品,都是以儿科团队的名义来做,而不是以个人名义,
最后医师团队还应该设定一个评价体系,包括学术评分等,这一点其实可以跟西医学习,也可以跟公立医院学习,当然也要根据诊所的实际情况来做出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