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城 | 开屏陆氏源流觅踪
一
从我老家横坑出来大约一公里许,一个叫新桥头的地方,公路对面两溪交汇处,有一片古树林,土名就叫噩公墓林。林子并不大,树不多,大小加起来也就几十棵的样子,大多是常绿乔木,一年四季郁郁葱葱。林子下面有一穴古墓,大约葬于明末清初,坐甲向庚,水出丙方,那就是噩公墓。公路没开通以前,进出乡村的旧路就是从那墓下方穿过。经常从那里走,因此,对那个地方特别熟悉。
自小就听说,噩公是我的先祖,原名叫陆噩。后来知道,他还是屏古两县陆氏共同的开山始祖,今两县所有的陆姓人家,都是他老人家后裔。
关于噩公的生平,知之不多。大略只听说他来自河南,早在唐朝末年就到屏南了。据悉,他本是奉旨来古田当县令的,期间,不巧赶上了黄巢造反,天下大乱,中原路梗,回不去了。于是,沿溪而上一路寻觅,最终找到了一个隐蔽地方安居避乱,这就是今天的双溪。横坑陆姓正是由双溪分入。此外,其他的一概不知。身为陆家人,不了解陆家史,心中未免抱憾。
二
记不得是哪一天,朋友借给我一本族谱,是个复印本,全名《西坑陆氏族谱》。朋友也姓陆,前院人。前院古称西坑。原谱编于清咸丰二年,即1852年,算是古本,想必可信了。但是,一翻开,没读几页,问题就来了。对于本宗一世祖,该族谱是这样记载的:“唐高宗皇帝第三宫定氏诞一子,掌中自有三字,出而视之:‘陆陈宗’,姓名并有。帝即以为姓。”奇怪,说陈宗公身世神秘也就罢了,作为一世祖,时间居然还是从唐朝算起!
手边正好有一本《谢教坑陆氏族谱》,又去借来一本《长坋陆氏族谱》,三本比照,相关内容也都大同小异。上面所说后宫定氏产诞一子,手掌心出现“陆陈宗”三字这一个细节,三本族谱所载如出一辙;不一样的是朝代和皇帝的身份。《长坋陆氏族谱》编于清道光二十七年,即1847年,据该谱,这位皇帝是梁高祖。而《谢教坑陆氏族谱》更加含糊,只记成唐宗皇帝,并不确指是哪一个宗。
总之,按照这些云里雾里的记载,本宗陆氏出自皇宫,而且时间还挺晚。
中国的姓氏文化渊远流长,固然丰富多彩,但是如此异说,着实让人莫名其妙。这要是放在过去年代或许还会有人信,如今自然是没人信了。可问题是,历史真相又是什么,内中有什么隐情?
三
相传吴回是楚国先祖,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他的儿子名终,因为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一带,称陆终。陆终生六子,散居各地,成为中华民族演进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后代分别繁衍成了许多重要的姓氏,包括黄、苏、韦、顾、温、董、彭、曹、娄等,其中有一部分就称陆终氏,据说这是陆姓最早的起源。不过这毕竟是上古的神话传说,今已无可稽考。比较可靠的说法,是战国时田完裔孙齐宣王辟彊有一个孙子名通,食采于陆乡,即陆终的故地,故称陆通,其后裔于是顺理成章以陆为氏,这被认为是陆姓正宗。
此外,另有两支非正宗的陆姓。其一,出自陆浑国。远古时,西北敦煌(陆浑)一带有一个戎人之国,叫陆浑国,也叫陆浑戎,原属于姜戎一支,据说乃是炎帝苗裔。西周初年,这个陆浑国迁到了秦岭以北。西周末年,中国出了个著名的昏君,即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不惜烽火戏诸候的周幽王。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其中就有陆浑国的一份功劳。前638年,陆浑国被秦晋两国迁到了河南伊川鹿蹄山南(今洛阳附近)。前525年,晋顷公姬弃疾以去三涂山(在今河南嵩县西南、伊河北岸)祭祀为名,暗中出动大批兵马,一举将陆浑国剿灭,从此不再。亡国后的陆浑国遗民,依照中原人习惯以国为姓,取谐音,称陆、鲁、路、卢、芦等。
其二,出自鲜卑人改姓。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改革,将大批鲜卑人改成汉姓,其中就有陆姓。仅从时间上看,本宗陆氏就最有可能属于这一支。
四
太和十七年(493年)七月,孝文帝不顾宗亲贵族的反对,亲率二十万步骑,号称三十万,连同家属共百余万,浩浩荡荡,从平城(山西大同)出发一路向南,声称讨伐南齐。走了两个多月,九月到达洛阳。时值深秋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士卒和臣下们一个个叫苦不跌。孝文帝故意不为所动,下令全军继续前行。大臣们纷纷下马,乌央央一片跪倒在御驾前,眼泪鼻涕一大把,叩请停军。孝文帝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对大臣们说,“今次兴师动众,非同小可。若一事无成,如何向后人交待?你们既然都不愿南征,也好,那就把都城迁到这里来。”众大臣听完面面相觑。孝文帝趁热打铁,又说,“愿意的往左边,不愿意的往右边。”群臣本不愿意南迁,但更不愿意打仗,见事已至此,再反对已然无益,于是纷纷跪倒在左边,山呼万岁同意迁都。
原来这正是孝文帝的计策,是事先与他叔叔、任城王拓跋澄商量好的,此行南征是假,迁都才是真。
洛阳不但地处中原,曾经还是东汉和魏(曹)晋的都城,一直是汉族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迁都洛阳只是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最终目的是要实现鲜卑族和汉族完全融合,使北魏成为中华正朔,进而统一南方。至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平城六宫和文武百官及其家属全部迁至洛阳。孝文帝接着下诏,规定随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讲汉语,并把他们的籍贯全改成河南洛阳,死后都葬在城北邙山,不准还葬北土。
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作为改革配套措施之一,孝文帝诏令鲜卑人改用汉姓。改姓从他自己改起,他说:“北人称土为拓,后为跋。魏的祖先出于黄帝,以土德而王天下,所以称为拓跋氏。土是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应改姓元氏。”其余自代随迁的功臣贵族也都改为音近的汉姓,共改了一百八十姓。其中丘穆陵氏改穆氏,步六孤氏改陆氏,贺赖氏改贺氏,独孤氏改刘氏,贺楼氏改楼氏,勿忸于氏改于氏,和稽氏改稽氏,尉迟氏改尉氏,这八姓最贵。
由步六孤氏改过来的这支陆氏,后世被称为“河南之陆”。在历史上,这支陆氏与发源于山东境内的陆氏,二者逐渐繁衍成为中华陆氏的两大主流。
五
502年,雍州刺史萧衍取代南齐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国号梁。萧衍就是梁高祖。从这时起,直到534年北魏分裂,中间这一段时间,一共32年,北魏和南梁两朝并峙。
六
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安阳,八千年看淮阳。”这个淮阳,即今天河南周口市的淮阳区。这个地方,历史上曾经三次建国、五次建都。在神话时代,这里称作宛丘,传说是人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和长眠的地方,后来炎帝神农氏也定都在这里。二者前后相袭,所以,称为陈。西周时,陈曾是一个封国,就叫陈国。前209年,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就建在陈。总之这里是中华文明最古老的源头之一。
上述《陆氏族谱》中,对一世祖陆陈宗还有如下记述:“陈宗公辛勤诵读,弱冠成才,年甫十九平章天下。七载之后,开陈州、立陈县……”其中陈州、陈县,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即淮阳。
南北朝时期,这个地方原属南朝,后被北魏占领。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之后,先属东魏,继而属北齐,最终归于北周。“陈州”这个名称,就是从北周朝开始出现的。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了北方,之后将原属北齐的信州(含故陈城,即陈县)改名为陈州,历史上这才有了陈州。至于陈县,出现时间更早。前479年,楚灭陈,夷其地为县,始有陈县之名。据此,在北周朝首开陈州之治的人,无疑就是陈宗公。换句话说,陈宗公既有“开陈州”之事,说明他一生中至少有一部份时间生活在北周。
581年,北周为隋所灭。这样,陈宗公“开陈州”的时间,只能是在577年—581年之间。从496年鲜卑人改用汉姓起,前后相距至少80多年。如此算来,身为陆氏“一世祖”的陈宗公,应该是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而不是本身奉诏改姓的那一代。可见,所谓“皇室之后”乃是后人的假托,其无非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对鲜卑血统的洗白;二是借以抬高出生身份。最终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彻底地融入汉族大家庭。
七
时代进入到了初唐。
高宗年间,岭南泉潮(泉州与潮州)间的广大地区暴发了其势汹汹的“蛮獠啸乱”,即当地原住民族,主要是瑶族和畲族,针对汉族移民发起的袭扰与暴乱。彼时,当地汉族移民主要是历朝南下避乱的北方难民。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耕种技术,经世代勤耕勉作,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生活宽裕而逸适。这引起了当地原住民族的极端不满,他们认为,是这些汉民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和财富,使他们越来越贫困,于是武装啸乱,誓把他们赶走。
总章二年(669年),高宗派中原人陈政南下平乱。陈政原领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衔,又授岭南行军总管,升朝议大夫。他率军到了当地,一度打退少数民族武装,终因势寡不敌,退守九龙山请援。咸亨元年(670年),高宗再派其兄陈敏、陈缚率军驰援。时年75岁的陈母魏氏及陈政幼子陈元光也一同随军南下。中途,行至江山县(今浙江江山市南)时,陈敏、陈缚相继病殁,群龙无首,时年仅14岁的陈元光在祖母的支持下,毅然当上了临时统帅,挥师继续南下与乃父合于一处。仪凤二年(677年),陈政又重病不治,21岁的陈元光子袭父职,成了正式统帅。陈氏父子采取了瓦解、教化、围歼相结合的灵活策略,历十数载,终于平定叛乱,稳定了闽粤边界。至武后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上表请建州县获准,乃以云霄县为治所,新建一州,借漳江为名,这就是漳州。陈元光顺理成章当上了漳州首任刺史,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陈元光曾在奏表中说:“周官七闽,宜增为八”。于是自漳州建立时起,福建便有了“八闽”之称。
陈政,光州固史人。陈氏父子两次南下所率的府军官兵,都是中原子弟,总数大约8000名,包括随军的眷属在内,共87个姓氏。这些人落根于当地,便成了后世各姓的入闽始祖。其中就有陆章和陆情兄弟两人,他们是陆氏第四世,陆章居长,陆情居四。根据西坑、长坋两村的《族谱》记载,漳州建立之后,陆章就在漳州任职,陆情则在泉州(后改为福州)任职。陆章公便是本宗的入闽始祖。此后又历五世,到第九世陆赐公时,重又北归长安。
八
唐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盐商出身的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起兵,响应在河南的王仙芝起义。
第二年,即乾符三年(876年),古田县来了一个新县令。新县令姓陆,名噩,年36岁,千里迢迢来自帝都长安。陆噩是陆氏的第十世,系陆赐公之子。《族谱》记载,陆赐公职任太常寺协律郎。太常寺是一个主要掌管宗庙祭祀、宫廷礼乐、天文术数及衣冠等杂事的机构。协律郎是其中一个正八品的小官,负责调和律吕、监视音调、安排奏乐次序、遇大祭祀及宴享时指挥奏乐等。这叫“和律吕”,倒是个技术活。
陆噩公可以说是生不逢时。据闻,他曾屡试不第,一度隐居于终南山。好不容易以乡贡出仕,当了个县令,偏又是离家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这都算了。更重要的是,时值天下大乱,民心早已瓦解。有资料显示,噩公刚到任时,古田县治附近不过百来户人家。前任离职已久,衙署荒废,满目积尘,连“古田县衙”这块牌匾也要他亲手题写,亲自悬挂。古田原本就地广山深,民风彪悍,值此乱世,更是盗贼蜂起。即便县治附近人家,也只顾自耕自食,对官府的态度说好听点,那叫不理不睬,不好听点就是视若无物。彼时,衙署开支全靠当地税款,这样的地方收税难度可想而知。据说有一次,噩公眼看衙署断炊,亲自带着家人到北山开荒,还没两天,就有山民喊话,说那块地是他家的。形势逼人,这官着实是没法再当下去了。
噩公在任上呆了多久不懂。《族谱》记载,后来他不得已“停官住棒”,用现在话说就是停薪留职,然后带着里人林颜公一起回家丁忧。同期,黄巢和王仙芝的乱兵已经攻克了今山东、河南、湖北的许多州县,中原地区一片烽火。看来,回家的路又已堵死。怎么办?《族谱》里说,他“欣然学陶潜之隐,范蠡之舟”,言下之意,就是隐居去了。具体隐居哪里没人知道。
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随后,黄巢入主长安,建政大齐。唐朝大势已去,噩公遂暂居福州黄巷。这一暂居就是28个年头。907年,唐灭,梁立。908年,即后梁太祖开平二年,这位身逢乱世,见证了历史荣衰和王朝更替的前朝老人,断然携妻儿重回古田县落阳里开基。落阳里,后改称新俗里。噩公先在漈下洋落脚,五年后,后梁乾化三年,即913年再迁今之双溪。时噩公年73岁,其子瀛公20岁。至此,一个原属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的大潮中几经跌宕飘蓬,终于落根到了屏南。
202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