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颐 | 柘荣剪纸小记

2019年9月26日上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由中共宁德市委宣传部、宁德市文旅局与柘荣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的“‘闽东之光柘荣剪纸’2019年首届世界非遗柘荣剪纸文创周”启动仪式在柘荣县仙屿公园举行。
那天的仙屿公园可谓人潮如涌,热闹喜庆,色彩缤纷,好戏连台,有民俗韵味浓郁的文艺演出,有柘荣剪纸创意产品展、创意情景剧表演、创意沙龙,有柘荣剪纸特色学校、特色文化村、剪纸大师工作室授牌及文创项目签约仪式等,但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千人剪福、祝福祖国”创意场景。
那是柘荣三中的1000名学生,排成“福”字队形,身着金黄校服,手持银色剪刀,同时剪出1000个红彤彤的“福”,奉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盛宴”。
据《柘荣县志》记载,柘荣剪纸源于唐代,盛于清朝与民国期间。唐朝末年的“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再次给福建带来中原文化,而民间艺人的迁入,也为柘荣带来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中就包括剪纸艺术。到了清代,柘荣剪纸艺术已相当成熟,并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其显著特征是:既有北方剪纸质朴、粗犷、写意的手法,又有南方剪纸细腻、严谨、精致的特点,可谓兼容北雄南雅之韵味,成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南北流派的集结地。
民国时期,柘荣第一所国立中学柘洋特种区初级中学设在仙屿马仙庙中,就设有剪纸课程,刘海粟的学生黄启龙执教剪纸艺术,袁秀莹等一批剪纸巧女就在这里得到真传。新中国成立后,柘荣县多次举办剪纸培训班,袁秀莹、徐梅英、王描眉等一批民间剪纸艺人,又将所学的剪纸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剪纸艺术冲破“十年动乱”的沉寂萧条,“重出江湖”,并在传承中得以创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2005年,柘荣剪纸被福建省政府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柘荣剪纸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柘荣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4年,柘荣再次以剪纸艺术为载体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应该承认,剪纸艺术最适合女性。柘荣的剪纸文化底蕴深厚,发展至上世纪初,剪纸在家庭中类似女性针线活一样,是母女、婆媳代代相传的一门女红手艺,甚至有五代同堂中,女子个个都会操刀剪纸,以至于社会上形成了女孩子不会剪纸,不好嫁出去的风俗。即使“十年动乱”中,剪纸艺术虽然沉寂一时,但仍在民间默默传承,待到改革开放一声春雷,“二月春风似剪刀”,剪纸老艺人焕发青春,再度现身于国内外剪纸艺术舞台,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在传承与创新中始终走在前列。
袁秀莹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现代柘荣剪纸最突出贡献者。代表作有《百蝶图》《捉迷藏》《龙凤呈祥》《百子图》《孔雀图》《金猴送福》等。
1992年,袁秀莹到福州参加“八闽民俗绝艺大观园”表演,获得“演艺精湛,艺苑奇葩”的锦旗。1995年,她的《百蝶图》参加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举办的“北京首届中华巧女工艺品大奖赛”获奖,获得“中华巧女”称号。“庾信文章老更成”,她后期的作品更趋成熟,能把中国书法、国画、油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特点与剪纸相融合,探索创新出既有北方剪纸的浑厚苍劲,又有南方剪纸的纤巧透逸。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会长陈竟先生对袁秀莹评价很高,认为她的剪纸具有传统文人与民间艺人融合的特点。
我非常喜欢《百蝶图》。袁秀莹有一位文笔甚好的女儿是这么描写母亲创作《百蝶图》的:“剪子娴熟地握在母亲手里,在亮闪闪的金箔纸上作线条流畅、姿势优美的舞蹈。落英缤纷的纸屑中,我看见一百只蝴蝶绕在母亲周围,纷纷扇动着美丽翅膀。母亲垂首低眉剪纸的神情,让我相信母亲自己一定也看到了这一情景……剪纸的这一刻,母亲容光煥发,宛若蝶神临世。”
知母莫如女。女儿在描写《母亲的蝴蝶》之后约20年的2019年,又写了《母亲的春天》一文:“这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柘荣,这座小山城的春天,也是母亲的春天。”
剪纸为袁老太太带来了健康长寿,如今,90多岁高龄的她,依然平静地守着方桌、剪刀和纸,用一幅幅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永葆一份对生活的虔诚与热爱。
孔春霞和郑平芳皆是袁秀莹的学生,皆为柘荣剪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皆获得省政府授予的“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皆乃70年代生人,剪纸事业如日中天。
孔春霞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代表作有《梦》《和谐》《四君子图》《古诗词仕女》《花开富贵》等。据说孔春霞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曾辗转全国各地去拜师学艺,博采众长,又在传统基础上借鉴国画、工笔画、素描、油画、漆画、装饰画等特点,探索大胆和前卫的剪纸艺术,终成自己独有风格。
值得赞赏的是,孔春霞积极开拓柘荣剪纸市场,于2006年注册了柘荣县金柳剪纸工艺品有限公司,不断创新出镜框剪纸、册盒剪纸、书画挂轴剪纸、水晶无框系类剪纸等新产品,还为企业、高校、个人设计创作主题剪纸、贺卡、明信片等,并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艺术博览会,在重点城市和著名旅游区设立剪纸经销点,助推柘荣剪纸走向国内外市场,收到良好效果。她的公司被省发改委确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创意企业”,被市政府评定为“宁德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9年秋季,我有机会和文友们走进“孔春霞剪纸艺术馆”,见识她创作开发的琳琅满目的剪纸作品与商品,欣赏她现场手执剪刀,翻转自如,纸张无声地摆动,倾刻间呈现出一幅幅寓意着春种秋收的作品。
郑平芳也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金奖,代表作有《医宗药祖》《自在观音》《马仙传奇》《金陵十二钗》《妈祖林默》等。
从郑平芳屡屡得奖的代表作便可看出,她是擅长以大型主题组画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剪纸艺术,作品力求具有柔韧的硬度,充溢着感动的力量和思考的锋芒。
文化部门的文友告诉我,郑平芳的作品很接地气,如《交警工作剪影》《百廉图》《奥运卧虎藏龙》等便是例证,她又热心公益事业,经常无偿创作与义务捐赠,得到社会好评。
更值得赞赏的是,作为一名教师的郑平芳,20年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剪纸的学生,许多成为柘荣剪纸事业的难得人才和骨干力量。她还是宁德师范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剪纸辅导员。她说:“看到学生有了成就,我比自己得了奖还要高兴。”
2016年,柘荣县正式出版《世界非物质遗产柘荣剪纸获奖作品集》,2019年印制《世界非遗柘荣剪纸个性化邮册》,收集与展示了近20年共100多幅获奖作品与众多优秀作者。让我不仅欣赏到精美绝妙的杰作,还欣喜地了解到多位剪纸工艺大师和后起之秀的概况,他们是:游晓卿、吴秋凤、金素清、吴敬銮(男)、金冰清、郑平英、徐健红、林英、陈会之、魏小俊、刘莹芳等。这一批中坚力量以70年代出生的为主,也有不少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柘荣剪纸事业后继有人。
据2019年统计,柘荣县拥有一个达1000平方米的剪纸特色产业馆,16家注册的剪纸企业,26家剪纸个体户,带动从业人员3000多人。全县有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名,市级传承人8名,县级传承人60多名。
柘荣剪纸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走向辉煌。
注:本文资料来自吴恩银先生论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柘荣剪纸的保护传承与产业开发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