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颗粒剂走红,中医之福or中医之祸?
第 23 期
▼
中药难喝,煎药麻烦,于是懒人时代的免煎“中药颗粒剂”应运而生……
■ 医馆界|五味子+忍冬
今年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呼吁加快推进中医经方复方颗粒剂产业化。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表示,推进经方颗粒剂产业化迫在眉睫。“如果我国在经方制剂的研究开发上再不急起直追,而任凭国外企业大肆开发抢占市场的话,我国将来极有可能成为‘洋中药’的消费大国,后果不堪设想。”
中药颗粒剂药房
中药颗粒剂,一时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
业内人士分析,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规模从2010年的14.83亿扩张到2015年的近80亿,如果到2020年中药饮片市场有15-20%市场被配方颗粒占据,那么预计到2020年中药配方颗粒市场规模将达300亿。
如此大的市场,哪个药厂不动心?
中药颗粒剂的前世今生
中药配方颗粒剂也叫免煎中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产品,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韩国、台湾便开始研制颗粒剂,不过略有区别,日本主要做成复方颗粒剂汉方,比如一个小柴胡汤。而台湾则还有单味的浓缩中药形式,在台湾叫科学中药,简称“科中”。
大陆地区虽然早期有过萌芽但是真正开始是90年代初期,江苏天江药业成立成为首家中药配方颗粒剂生产厂家,研究生产中药配方颗粒。目前全国仅有6个生产厂家。
颗粒剂的优势不容忽视
1、免煎,服用方便,省去了传统中药煎煮的麻烦;
2、采用浓缩工艺,剂量精准;
3、改善了中药苦味难喝的口感;
4、携带方便,比如出差;
5、密封包装安全卫生、防潮防虫蛀。
相比于传统的汤药,配方颗粒更加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去繁从简的生活态度。
颗粒剂的缺陷引起业界担忧
1、中药配方颗粒分两种,一种是单味药材加工而成,但中药处方大多是复方,传统中药饮片中认为某些中药在煎煮过程中会有很微妙的相互作用,化合、共溶等,能产生新的成分;或者两味药物共同煎煮降低毒性或相互辅助疗效提高甚至产生新的作用。而颗粒剂则不能实现煎煮时的相互作用。
2、另一种是复方颗粒剂,类似药店出售的板蓝根颗粒,由多味药材煎煮、浓缩而成,但难以实现中医辨证论治时对处方的加减化裁。也可按需添加单味药材颗粒一起冲服?这又回到了上面的问题——毕竟冲服颗粒与煎煮的效果差异很大。
3、中药颗粒剂在我国试点了20年,至今没有国家标准出台,在近年上游中药饮片问题频出的状况下,而且颗粒剂已完全看不出饮片的成色,普通人无法鉴别,质量难以保障。还有些技术上的专利壁垒短期内很难逾越。
4、颗粒剂普遍价格昂贵。
中药颗粒剂的应用情况
得益于部分地区将颗粒剂纳入医保目录,颗粒剂在部分省市级的三甲医院得到了快速推广。浙江省中医院中药颗粒剂已占饮片总量的1/4,由此可见一斑。
部分省市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的尝试
民营中医机构对此褒贬不一,深圳的一百多家中医馆,上颗粒剂的屈指可数。深圳和顺堂董事长宋钢对此持审慎态度:“我们中医馆没有成药、没有西药、没有贵细药、只有饮片,而且饮片也没有颗粒剂。”
广州、东莞的医馆使用者不少,但目前用量普遍都不大。
东莞松山湖国医堂的中药颗粒药房
理性看待
颗粒剂目前主要在医院内使用较多,民营医馆以及诊所只有很少一部分在使用,在药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大环境下,颗粒剂主要突出的优势就是它服用以及携带都非常方便,受环境时间条件的限制被大大降低,即使出差工作也能按时服药。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会选择颗粒剂代替饮片,因为当下颗粒剂的疗效不明确,有些地方与饮片同煮发挥的作用还有较大差距,相互牵制减低毒性的能力也不明确,这对中医人来说都是最实际最朴实的问题。
理性对待颗粒剂,让颗粒剂的研究再做多一些工作,急于走向市场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END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zytc_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