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看家书”。

读书肯定要分出来精读和泛读的。不然的话,像庄子说的,有限的生命对无限的书,死定了。

读书肯定也是要贴近自己的兴趣或者问题的,不然的话就成了个两脚书橱,逢人掉书袋,没劲得很。

可也不能一点不读书,就靠自己硬是想。也许有天才能做到吧,但谁能确信自己是天才呢?这个时候读点书,看看别人怎么想问题,总是好的。

万一不小心以为自己是天才,非要闭门硬想,难免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泛读的方法很多,有些泛读套路网上教程很多,据说有人能一天读完两三本,刷刷刷的读,这种工夫如果可以学学,想来是帮助很大的,起码在泛读上是这样。

精读就不一样了。我以前读过一篇关于读书心得的文章,说起来读书人的精读里面,要有几本自己的“看家书”,就像“看家本领”那样,熟悉,知道它的好,也能依着这本书提供的框架,打下的基础来积累。

这类书必须精挑细选。首先它得是一本耐看的书,比如有些小说你看了一遍之后,这辈子都不一定会再有兴趣翻开了,第二遍就味同嚼蜡,那肯定没办法“看家”。

它还得有进入的门径。既然是要打基础,那当然就得有个进入的途径,如果上来就是硬读,一句也看不懂,看十遍还是不懂,这根本就没形成对话,意义不大。

最重要的,看家的书得是一整个系统。你很难想象一个外国人,他来到中国之后,每天背论语,背庄子,背的滚瓜烂熟,每个字都用字典查出来意思,然后他就能成一个论语的专家或者庄子的专家。

当然了,外来和尚念经充门面那种合谋也还是难免的。我们没办法改变。单就学问来说,从汉代到如今,从郑玄到船山,无数的人对经典本身做过注解。一种经典的注解是哲学家与哲学家之间的碰撞,是能够上看家的书真正能够为你看家的基础。

看家的书,一方面是兴趣,一方面是真的绕不过去。具体是什么书,当你打算开始严肃阅读的时候,他们很快就会到你的案头,剩下的就是是否要坚持这种严肃阅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