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之战: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唐玄宗为何会逼迫哥舒翰出战?
唐朝挺奇葩的,都城长安被攻破了六次,换成其他朝要么和谈要么迁都要么等死,基本都龟缩起来守家。偏偏就唐硬得很从头打到尾,动不动就十几万几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但没几年朝廷又派大军打过去了,史书里甚至找不着唐军投降的记载,唐朝基本灭亡的时候,驻守在西北许多城堡里的唐军仍在死战到底。
天宝15年,郭子仪和李光弼先后从河东和出井陉击溃史思明,河北几乎失而复得,叛军在后方大败,所以唐玄宗想快点结束,毕竟这种事情,对于唐玄宗来讲实在颜面扫地,安史之乱的发生杨国忠也是很担心影响越大自己越危险,所以一再给哥舒翰施压出战,才有哥舒翰灵宝战败被俘,含泪出征的哥舒翰为安庆绪所害。哥舒翰虽然打输了,但是并不致命,致命的是,他的部下把他绑走投靠安禄山,让他身败名裂。以他的年纪的身体状况,他投降不投降也没有区别,不如一死了之留名青史,但他的部下要前途,只好牺牲哥舒翰。
洛阳的失陷,导致江南到洛阳到长安的这条运河断了,大唐西北粮食和经济的生命线断了。这就是唐玄宗非杀了封和高两人的原因,痛失重镇,导致战略上的致命败势。后面催促哥舒翰出战更主要是因为粮草不济,那几十万精锐没了吃食随时会变成乱军,赶紧决战还能拼一把。
潼关失守,两方面原因:李隆基一向不信任西北区将领,西北区将领被他干掉得太多,初期的皇甫惟明,王忠嗣,再到封长清高仙芝,西北区将领和李亨走得近,李隆基很担心西北区的将领也会叛变,实时在提防。2,哥舒翰重掌兵权后飘了,想干掉杨国忠,杨不是吃素的,怂恿多疑的李隆基,李隆基本就不大相信西北区的将领,加上杨国忠的迷惑,加上哥舒翰飘了,这下完蛋了。如果不出潼关,安禄山阵营一个月之内必乱,可惜可惜。
按照史书上说的,叛军的初期目标城市是洛阳、长安、长安的门户潼关,最后是睢阳。叛军打下潼关之后,长安可以拿下,而且据险而守潼关又可以抵挡各路前来支援的边镇。从后面的战事来看,叛军的意图先是长安洛阳两座都城,然后是江南,目标很明确,分兵在缓冲区的话,反而让叛军更容易消灭有限且战斗力不足的中央军,得不偿失。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以及设立地方节度使。唐玄宗开始节度使以及丞相旳任免他都是亲力亲为,而且丞相都是专任而不久用,地方节度使过几年就要入朝为官避免地方军镇作大,这种制度其实可以并且维持了文武平衡。但是一个漏洞,一旦君主疏于吏治,文官中丞相以及地方军镇节度使会具有极高的权利,这种权利作大的后果不论是否汉夷都会有叛乱的后果。
安史之乱当时唐朝守边军队增加,朝中军队空虚,安禄山起兵之前对唐朝军队分布是轻视的。李隆基当时因为最宠信的安禄山叛变,普遍对拥有大军的将领不信任,担心其他将领和安禄山勾结或者领兵反叛。他派太监监军,干涉将领临阵指挥,将领不但要与实力强的叛军周旋,还要避免多疑的君主猜忌,想打赢叛军太难了。安禄山叛变使君主和武将之间信任丧失,君主对军队掌控力下降,将领为自保,往往拥兵自重,为以后唐朝军队军阀化,地方藩镇割据埋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