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朱仙镇
河南朱仙镇
(2005年3月21日)
三月的中原大地,虽有阳光普照,仍略感寒意。由开封到新郑机场途中,听说朱仙镇就在附近,且时间来得及,便绕道一观。
宋朝时的朱仙镇,与汉口镇、景德镇和佛山镇齐名,是四大名镇之一。南宋之后,朱仙镇虽失去曾有过的辉煌,但在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仍不失为开封城外的繁华地。
人们看重朱仙镇,倒不是因为它有四大名镇之一的名号,也不是因为它曾有过曲折荣衰的历史,而是民族英雄岳飞曾战斗过的地方,是英雄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而无力回天的地方,是中国历史在这里再次翻篇的地方。
朱仙镇的岳飞庙修于岳飞死后336年后的成化十四年(1478年),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需借岳飞的英雄气对北方用兵。与此类似,南宋主战派韩侂(tuo)胄掌政期间,为鼓舞六军之气,在岳飞遇害62年后为岳飞彻底平反。
朱仙镇的岳王庙建于武昌、杭州、汤阴之后,规制大体相同,大门前有五丑跪像。庙内有三进院落,殿堂庄严,碑亭林立。“精忠岳庙”“忠昭日月”“忠烈千秋”“心丹志远”等金泥大字光耀庭院。
《宋史》岳飞传的评论(论曰)较客观地概括了岳飞一生,其中涉及朱仙镇一段称:“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岳飞亲拟“答诏”云:“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但南宋朝廷志不在收复国土,而在于屈辱苟安。在军事较量有利于南宋的战略转折关头,岳飞的一腔报国志被迫付之东流。在朱仙镇通向风波亭的路上,英雄走向死亡,国家走向沉沦。
有时想,英雄与悲剧好像真是有血脉联系。有时也想问:难道英雄不能避免悲剧的宿定命运吗?继而再问:英雄悲剧命运的美学价值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磅礴的力量?
岳飞的悲剧命运注定不可避免。“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岳飞的抗战主张与南宋政权的羁縻政策根本对立,岳飞的悲剧命运早已注定。他明知不可为仍坚持信念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走向理想的祭坛,从而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美学形象塑造。
考察中国历史与文化中的英雄人物,有几个不是在悲剧结局中得到升华?有几个不是在一片惋惜声中流传后世?有几个不是在指责和攻击声中屹立于天地之间?正是英雄悲剧所产生的美学形象将英雄人物和精神镶嵌于历史璀璨的天幕之上。因此,英雄的悲剧命运甚至是塑造英雄伟岸形象的必备条件。
英雄人物的悲剧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没落、腐朽与黑暗的控诉与批判,也体现在揭示人性深处的至美情感,从而唤起人们对光明与幸福的渴望和奋斗。因此,来岳王庙的人们,受到感动的不仅是岳飞宵旰沥胆的英雄事迹,更是英雄悲剧命运所焕发出来的凝聚情感、凝聚意志、凝聚理想的蓬勃张力。
听说朱仙镇清真寺古老,当年岳飞的司令部曾设在这里,院里还有一株曾栓过岳飞坐骑的树木。进清真寺,那株拴马的大树只剩枯干。有意思的是,大拜殿里的四扇门窗窗棂的透光物质不仅世界少有,据说还是建寺原物。透亮物质原来是鱼鳞片,宽窄有一巴掌左右,阳光斜射过来,隐约间似有珠蚌在闪光。如此大的鱼鳞片,可能是建寺者将建筑材料从中东海运过来时一并带来的海外奇物。如果是建寺原物,岳飞不会不注意到它。笔者经允许进入殿内,望着窗棂上的鱼鳞片,鱼鳞片也在向这边回望,它们可是有幸目睹过岳飞的英姿,聆听过英雄写“答诏”后的悲愤一叹。
歌曰:干戚舞风回,鼙鼓催云飞,胡儿坠白羽,将军拭金盔,星驰传檄报,黯然勒马回,丹墀明月冷,霜园孤兰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