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调瑟
胶柱调瑟
【拼音】:jiāo zhù tiáo sè
【释义】:瑟:古代一种弹拨乐器。用胶粘住瑟上用以调音的短木,不能再调整音的高低缓急。比喻拘泥死板,缺少变通。
【出处】: 《史记·廉颇蔺(lìn)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自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当时秦国也是十分强大的国家。秦赵两国军事实力不相上下,都是当时的强国。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赵武灵王之孙)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说:“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于是赵孝成王派兵接收并占领了韩国上党郡。韩国的这一做法让秦国非常生气。赵孝成王七年(前259年),秦国与赵国军队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对抗作战,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死,蔺相如已患重病,赵王派遣廉颇带兵攻打秦军,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应战。秦军多次挑战,廉颇也不理睬。赵王听信秦国间谍散布之谣言。秦国间谍说:“秦国害怕的,就只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
赵孝成王因此用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凭名声使用赵括,象是用胶水胶粘瑟上的弦柱来弹瑟,音调不能变通一样。赵括只会死读他父亲的书,不能随机应变。”
赵孝成王不听,仍旧任命赵括为将。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遭到惨败,丧师数十万,赵括也被秦军射死。长平之战以秦国获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