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善 正 中
养生当把握怎样的原则呢?本文提出养生的四个要点,和、善、正、中。并细论其养生的意义。
我们都想健康,健康源于养生。所谓养生,即是养生命活力,生命活力越旺,生命就越健康。从中医来分析,养生当有四个要点,以下一一分析。
一则,和
中医追求“和”的状态。所谓“和”,即和谐。就人体而言,阴阳要和,脏腑要和,气血要和;就人与天地来说,天地人三者要和,这即是“天人合一”,是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理念。
可以说,中医所认定的健康状态必属于“和”。“和”是养生的基础,建立在“和”上的养生,才是合乎道的,也才是高明的。
我们常说“心平气和”,这里应该指的是心的“平和”与气的“平和”。这个“平和”状态,其实,即是正气健旺的表现。
中医讲营卫调和、肝脾调和、阴阳调和……这些概念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和”的理念。唯有“和”,才是最合乎自然的,也才是最健康的。中医治法中或祛寒解表,或渗湿泻热,或活血化瘀,或理气散结,或化痰祛邪,或益气养血,或滋阴温阳……最终的目的,都是致力于让阴阳、脏腑、气血归于“和”的状态。
二则,善
“止于至善”,是《大学》里所认定的君子修养身心的终极目标。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和;中医强调修心,其实即修心的善念,使心善则行必善。善的因会结出善的果。如果我们修心行善,将来结的就是健康、幸福的果。
善是正能量,善是天地之间的阳气。善能化阴霾,善可让人身与心归于和谐。保持念念向善,即能安心。良心和本性都是本善的。换句话说,思善、语善、行善,这即是安心的途径。
五脏主五志,心主神;肝主魂;肺主魄;肾主志;脾主意。五脏受五志影响,如果五志和调,则五脏亦将归于和调。如何安和五脏呢?可从修善入手。修善即是修道德,一心向善,善念善行能让五志和调。
读者可参考《从“善”论养生》一文。
三则,正
中医以正为本。何为正?一方面,生命活力即是正;另一方面,与邪相对的,与邪不两立的,邪气易伤的,即是正。
正是立命之本。人正则气正,使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养正,养什么呢?我的观点是,即如孟子所谓的“吾善养我浩然正气”,孟子所养的正气,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维持我们健康的根本保证。
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当时时不离正气。正气健旺,则生活有活力;正气减弱,则生命活力亦减弱。可以说,正气是生命健康的风向标,正气强弱决定着疾病康复还是恶化。
人体是形与神兼有的,生命不离形神。所以说,养正有两个理念,一方面,养形之正。《内经》所谓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些即是养身的;另一方面,养神之正。《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这即是养神的。若能形与神兼顾,则二者兼养,生命即归于和谐而健康。
四则,中
中医是关乎“中”的医学。中医姓“中”,这个“中”不但是中国,亦是中庸、中正、中和。中为枢,为轴,四边为轮,轴运则轮行。
“中”是中医人的行为准则。一方面,中医人要守中,守中即是守正,使内心不偏移,不受诸境影响,坚定地走中医之路。守中的中医人一定是纯中医,因为只有纯中医的才是最合乎道的。道是真理,追求真理必然要守中;另一方面,中医养生最重视守中。守中即是不过度,因为过犹不及。比如:勿暴饮暴食,因为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是过度;运动不要追求更高更快更远,因为这会过耗肝脾肾精,是过度的运动;不要熬夜,因为熬夜让人脱离了天地节奏,是过度。
“中”与“心”相合,即是“忠”。要想成就良医,一定要对中医忠诚。忠,是坚持纯中医理念,不受西医干扰;诚,是信,对中医有信心。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学习中医,实践中医,感悟中医,思考中医,写作中医。我的体会是,用心传承中医,用心实践中医。非心诚,无以施仁爱于病人;非心忠,无以捍卫中医的纯粹。
小结
《中庸》有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作为中医人,我们都追求“中和”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天地各归其位,万物各得其所,生命阳气也是最灿烂,最健康的。
中医至美,中医之美体现在简单、和谐、自然、平衡、整体、中和。中医之所以能治病,关键原因在于古代圣贤们感悟天地,从而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的气机处于同步振荡之中。作为一个中医人,我的体会是,中医就是真理,要追求真理,就要坚定地走中医之路。只要相信中医,选择中医,那么,中医一定能让我们更健康,更幸福。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