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二节 小腹痛瘀血成脓

薛立斋案载∶一产妇小腹作痛,行气破血,不应。脉洪数,此瘀血成脓也。用瓜子仁汤,二剂痛止;更以太乙膏下脓而愈。产后多有此证,虽非痈,用之神效。脉洪数,已有脓;脉但数,微有脓;脉迟紧,但有瘀血,尚未成脓,下血即愈。若腹胀大,转侧作水声,或脓从脐出,或从大便出,宜用蜡矾丸、太乙膏及托里散。凡瘀血宜急治,缓则化为脓,难治。若流注关节,则患骨疽,失治多为坏证。

王孟英按∶《古今医案按》载∶一妇产后恼怒,左少腹结一块,每发时小腹胀痛,从下攻上,膈间、乳上皆痛,饮食入胃即吐,遍治不效。叶香岩用炒黑小茴一钱,桂酒炒当归二钱,自制鹿角霜、菟丝子各一钱五分,生楂肉三钱,川芎八分,水煎,送阿魏丸七分,八剂而愈。次用乌鸡煎丸,原方半料,永不复发。俞东扶云∶消积之方,如桃仁煎,用大黄、虻虫、芒硝;东垣五积丸,俱用川乌、巴霜;《局方》圣散子、三棱煎丸,俱用 砂、干漆。此皆峻厉之剂,用而中病,固有神效;若妄试轻尝,鲜不败事。试阅叶案“积聚门”,并无古方狠药,如《千金》硝石丸,人参、硝、黄并用。丹溪犹以为猛剂,学人但将丹溪治积聚诸案细绎,自有悟处。而黑神丸,生、熟漆并用,尤勿轻试。每见服之误事。因思漆身为癞之言,则飞补之说,其可惑乎!

(0)

相关推荐

  • 瘀血,疮痈篇总结

    惊悸 惊是容易被吓到,用桂枝救逆汤治疗:悸是容易心慌,用半夏麻黄丸治疗. 瘀血 没有到发狂状态的,可以用下瘀血汤治疗. 有瘀血的体质:脉微大来迟,胸口发闷,嘴唇干瘪,舌头有瘀斑,口干,只想饮水不想咽, ...

  • 产后1-2日,肚腹绞痛,瘀血凝滞

    [处方]桃仁2钱,红花2钱,山楂2钱,归尾2钱,益母草2钱. [功能主治]产后1-2日,肚腹绞痛,瘀血凝滞. [用法用量]酒.水各半煎服. [摘录]<玉案>卷五

  • 《医学衷中参西录》72.穿山甲解

    穿山甲∶味淡,性平.气腥而窜,其走窜之性无微不至,故能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以治疔痈,放胆用之,立见功效.并能治瘕积聚.周身麻痹.二便闭塞.心腹疼痛.若但知其长于治疮 ...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节 胞衣不下

    第二节 胞衣不下 急以物牢扎脐带,坠住,使不上升,然后将脐带剪断,使血不入胞,萎缩易下.若未系先断,胞升凑心,必死. 徐蔼辉曰∶<保生录>云∶觉胎衣不下,产妇用自己头发塞口中,打一恶心即下 ...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节 胃脘痛、腹痛、少腹痛

    沈尧封曰∶有血瘀.血虚.停食.感寒.肝气之异.手按痛减者血虚也.按之痛增者,非停食即瘀血∶停食则右关脉独实,且有嗳 气:瘀血则所下恶露必少.得热即减者,感寒也.至若厥阴肝脉,抵小腹,挟胃,又为藏血之脏 ...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一节 腹中虚痛、胸项结核

    薛立斋案载∶一产妇腹中有物作痛,投破气行血药尤甚,肢节胸项各结小核,隐于肉里.此肝血虚也.盖肝为藏血之脏而主筋,血虚则筋急而挛.见于肢节胸项者,以诸筋皆属于节,而胸项又肝之部分也.用八珍.逍遥.归脾加 ...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三节 腰痛

    <大全>云∶产后恶露方行,忽然断绝,腰中重痛下注,两股痛如锥刺入骨.此由血滞经络,不即通之,必作痈疽.宜桃仁汤.五香连翘汤. 沈尧封曰∶前方不稳,不若用桃仁.红花.地龙.肉桂.没药.当归为 ...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四节 遍身疼痛

    第二十四节 遍身疼痛 薛立斋云∶以手按之痛甚者,血滞也:按之痛缓者,血虚也. 上一页:第二十三节 腰痛 下一页:第二十五节 浮肿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六节 咳嗽

    第二十六节 咳嗽 沈尧封曰∶一妇妊七八个月,痰嗽不止,有时呕浓痰数碗.授二陈.旋复不应,用清肺滋阴愈甚,遂不服药.弥月而产,痰嗽如故,日夜不寐.三朝后,二陈加胆星.竹沥,吐浓痰数碗,嗽仍不止.更用二陈 ...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七节 口眼斜

    第二十七节 口眼斜 丹溪云∶必须大补气血,然后治痰.当从左右手脉分气血多少治之.切不可作中风治,用小续命汤治风之药. 上一页:第二十六节 咳嗽 下一页:第二十八节 腰背反张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八节 腰背反张

    第二十八节 腰背反张 薛立斋云∶产后腰背反张,肢体抽搐,因亡血过多,筋无所养使然.大补气血,多保无虞:若发表祛风,百不全一. 武叔卿云∶寒主收引.背项强直,寒在太阳经也.诸家皆主续命汤,此古法也.郭氏 ...

  • 《沈氏女科辑要》卷下 第二十九节 小便不通

    第二十九节 小便不通 <产乳集>∶用盐填脐中令平,葱白捣,铺一指浓,安盐上,以艾炷饼上灸之.觉热气入腹内,即通,最灵. 沈尧封曰∶此法不效,必是气虚不能升举.黄 补气之中,已寓上升之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