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钞战——二战时中日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
文┃寒岫冷月
拿破仑说过:战争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因此,想方设法破坏对方的经济,对于交战国双方来说,无疑是赢得战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辅助手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扰乱敌方经济,一些参战国纷纷伪造别国货币。在轴心国,德国曾伪造了大量的英镑,著名的“哈德伯恩钞票”几乎以假乱真,为纳粹的间谍活动积累了丰厚的资金;日本则伪造了40亿元法币,用作收买汉奸的经费和侵华日军的军费。而在同盟国,不仅美、英、苏制造过敌国的货币,中国也同样印刷过日本的钞票和军用票,以作为破坏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抢购紧缺物资的重要手段。
在亚洲战场,最先挑起“假钞战”的是日本。当时中国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和农业银行发行的“法币”,于是日本陆军第9研究所主任、山本宪藏少佐就提出伪造法币去破坏中国的经济。山本曾花费数年时间研究过中国的货币流通情况,他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通过伪钞破坏法币工作》的计划,然后提交陆军省批准。
1938年12月,陆军省批准了山本的计划,把这个工作命名为“杉工作”,并让山本担任负责人。具体实施该项计划的虽然是军方的第9研究所,但山本以政府借用的名义让民间企业也加入了这个绝密行动。为了保证假币的质量,山本动用了一切力量,搜罗到从高级技术人员到一流的印刷设备,就是要保证制造出的假币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到了1940年4月,山本已经负责伪造了500多万法币,主要以面额5元和10元的为主,并通过特殊工艺把这些假币加工成旧钞,增加其真实感。二战结束后,曾在印刷厂工作过的大岛康弘证实,这些假币的仿真程度非常高,“几乎不存在真钞与伪钞之分”。
日本军方把这些假币秘密运抵中国,交给侵华日军、沦陷区的日本商社以及汉奸机构使用,为了保险起见,日本人把这些假币与真钞混在一起投入市场,以便鱼目混珠。这些假币最终都顺利地进入了中国市场,可见确实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了香港,查获了国民政府设在香港的造币厂,获得了没来得及运走的设备,又在位于九龙的中华书局查获了新印刷的、中国中央银行发行的一批10元法币以及印钞机。不久,日军又在商务印书馆查获了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一批面额5元的半成品法币、印钞机、法币编码以及暗账底册等。至此,日本获得了印刷法币的全部秘密以及设备,开始疯狂地制造假币。
到二战结束为止,日本一共印制了高达40亿元的伪法币,其中30亿元投进了中国市场,一部分被用作侵华日军的军费,一部分被用来购买物资,一部分则用来收买汉奸和扶持亲日分子,这些假币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市场造成了严重伤害,也使中国的抗战变得更加艰难。
面对日本发起的“假币进攻战”,中国也设法予以了反击,这场“假币还击战”由军统局长戴笠负责,先与美、英两国的造币公司达成协议,然后在歌乐山秘密建起了一座伪造日本货币的造币厂,专门伪造日元、日军发行的军用票以及伪政府发行的钞票。但日元伪造得很少,主要是因为印刷日元的纸张里面加入了日本本土特有的植物纤维,中国很难获得这种纤维来制造日元所需的印钞纸。
为了让造出的假币能够以假乱真,戴笠设法通过汉奸得到了日伪银行的印钞版,歌乐山造币厂将其复制后不分昼夜地赶印这些钞票,这样制造出来的假币自然与真钞一般无二,就连银行工作人员也难以分辨。歌乐山造币厂一共制造了1.5万箱假币,用它们购买了大量黄金、棉纱等各种急需物品。
到了战争后期,由于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恶化,国民党大量印发钞票,不但法币的发行数量惊人,其面额也越来越大,由百元、千元最终达到了万元,使得法币严重贬值,最终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就让日本印刷的假币从面值上来讲已经形同废纸,不足以用来打经济战了。
而沦陷区呢?由于日军无止境的掠夺造成物资短缺,经济陷于崩溃,不论是日军的军用票还是伪政府的钞票早已失去信用,除非不得已,老百姓私下交易时宁愿采用原始的以货易货方式也不愿使用这些货币。真钞都毫无价值,中国自然没有必要再去印刷假币,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