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几本书就能帮人占卜?开口必验有十条法则!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偶然看到袁树珊先生的《星家十要》才知道,原来古人早就对命理学家的职业道德有过规范,即使是今日,看起来依然非常实用,不仅仅只是适合与人预测者,也适合于我们每一个人。
读书而达,固可身列庙堂,为苍生造福;读书而不达,亦可籍一艺以自立。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良以卜可决疑,医可疗疾,同为民生日用所必需。
通过读书而成材,固然可以出仕为官,为天下苍生造福。通过读书而没有成材,亦可以有一技而养身。古时圣人,不在朝廷为官,必在医术与占卜行业之中,占卜可以解决未知疑问,医术可以治疗疾病,都为民间生活日用所必需的学问。
星命虽为小道,而所系大焉。近世术士,为糊口计,莫能深究其理,故学术多不精。学术不精,则信者寡。信者寡,则非分之营求愈炽,而安命者愈希。观此可知学问之道,贵乎深究其理。然欲深究其理,宜多读书。不仅宜多读星命书,凡经、史、子、集,有关于星命学者,亦宜选读。既增学问,又益身心。
详解:命理学虽为小道,但是干系重大。近代的命理术士,为了糊口,不去深究其道理根源,学术多不精。学术不精,相信的人就少。相信的人少,则不安分的想法、行为就越多,而能安于命运的人就越少。由此可以知道学问之道,贵在深究其原理。然而想要深究其原理,宜多读书,不仅仅读命理学书籍,也需要读经、史、子、集,既增长学问,又有益于身心。
禄命之说,未必尽验,然验者常十之七八,其或因山川风土而小异,由门第世德而悬殊。又一行之善恶,一时之殃祥,忽焉转移于不知,此则常变之不同,造化之不测也。要其常理自不能废,而常人多不能逃,观此可知人之命运,间有不验者,因常变不同也。常变之不同如此,但以常法绳之,安得不毫厘千里哉。
为星家者,欲求事功圆满,万无一差,必须参以人情物理,询其山川风土,门第世德,以及生时之风雨晦明,而尤须鉴别其心术之善恶,处世之殃祥,然后定其富贵贫贱,寿天穷通,乃可合法。
详解:命运之说,不是所有的都应验,但是十个人中常有七八个人都能应验,可能会因为山川地理环境而有小的差别,也可能因为贫富及祖上是否有积德而有悬殊。也有一时的善念善举造成一时的吉祥,一时的恶念恶举造成一时的灾殃,凡事都在变化中,所以有时候造化也不一定能预测到。即使是这样,大多数人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由此可知人的命运,有时不能应验,是因为有很多变幻的因素存在,但是还按照寻找的思维和规则来判断,怎么能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呢?
所以命理师,想要预测时万无一失,必须要用人情事故、其家地理环境、贫富、祖上是否积有阴德,以及其人出生时天象、天气状况如何,尤其需要鉴别其心术是否正,处世道德如何,然后再定他现在的富贵贫贱,才能合于道法。
孔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天赋人以两耳两目一口,使人多闻多见而少言语。言语之道,宜忠实,忌阿谀,宜雅驯,忌卑陋,宜从容,忌躁急,至于繁简得当,巨微脑点,尤为要诀。
详解:孔子说过,办事要勤勉迅速,说话要小心谨慎。上天赐给人两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是为了让人多听、多看而少说话。讲话的规矩是:宜忠诚老实,忌阿谀奉迎;宜优雅温和,忌卑下鄙陋;宜从容淡定,忌焦躁急切。至于繁简得当,不管是大事小事,说话都要有重点,尤其重要。
孔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此四者,可以表示人之心术邪正,品行贤愚也。若不于此等处做工夫,而惟尚服之华美,陈设之精致,终不免为明达君子所轻视。
详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条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人的心术正邪、品行优劣。如果不从这些地方下工夫,而只是崇尚衣着华美、装饰精致,仍不免被明智通达的人所轻视。所以,我们若想提升品位,应该把言行举止放在首要地位,而把衣饰陈设放在其次。如果真能做到这样,一定会受人信赖、美名远播,吸引更多人慕名而来。这本来是所有人都应该懂得的道理,但对于职业命理师来说,是尤其应该注意的。
孔子曰:见利思义。《曲礼》曰:临财毋苟得。尽我所长,忠告善道,而得报酬者,此为顺取;苟且塞责,伪言欺人,而得报酬者,此为逆取;顺取者,数虽钜亦不失其廉洁;逆取者,数虽少亦不免为贪污。吾人处世行道,当以廉洁自励,而以贪污为戒。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详解:孔子说,见到利益时要想到是否符合道义。《曲礼》说,不要用不正当的手段攫取财物。尽我所能,给人提出忠告(趋吉避凶),劝导别人走上正道(行善积德),从而获得报酬,这是顺取;胡乱敷衍,假话骗人,而获得报酬,这是逆取。顺取得财,即使数目巨大,依然称得上廉洁;逆取得财,数目即使很少,也叫做贪污。命理师处世行道,应当以廉洁来勉励自己,以贪污来告诫自己。
子孙虽贤,不宜溺爱;子孙虽愚,亦贵读书。至于为富贵者,宜劝其学宽。为聪明者,宜劝其学厚。为士者,宜劝其敦品勤学。为农者,宜劝其尽力田畴。为工者,宜劝其专心技艺;为商者,宜劝其诚信无欺。此皆星家应尽之天职,不可不知。
详解:子孙虽然贤孝,也不应该溺爱;子孙虽然愚笨,也应该重视读书。对富贵之人,应该劝他学习宽容。对聪明的人,应该劝他学习厚道。对于知识分子,应该劝他敦勉品行勤于治学。对于农民,应该劝他种好庄稼。对于上班的人,应该劝他专心学好一技之长。对于经商的人,应该劝他诚信无欺。这些都是命理师在尽自己的天职,不可不知道啊。
奔走营运则生活,安逸惰慢则死亡。盖生活为万事之根本,人无生活,则不能仰事父母,俯畜妻子,而亦不能保其生命也。故凡为失业之人推命,务劝其弃大就小,自营生活。尤须以先哲格言,求人不如求己,能屈始可能伸之义,反复开导之,万不可使其因循坐误,年复一年,致蹈闲居丧家之覆辙。古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为星家者,能不尽力以警励之乎。
详解:奔忙经营则生存,安逸懒惰则死亡。生活乃是万事的根本,人不能生活下去,上不能孝父母,下不能养妻儿,也不能保全自己的生命。所以凡是为失业的人预测,一定要劝他放下不切实际的想法,而从小处着手,经营好生活。特别要用先哲的智慧来激励他:求人不如求己,能屈能伸等等。要反复开导他,万万不可眼看他继续走失败的路子,年复一年,以致于闲在家里无所事事,最后家业破败。古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作为命理师,一定要尽力警示激励他。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己。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是观之,财产之关系于人,不亦大乎。故凡为人推命,当嘱其于得意时,撙节用度,力戒奢侈,以有余之资,多置恒产,免致失意时,一无凭藉,而贻悔无穷。至于为纨子弟推命,又当劝其保守旧业。毋求急功,以免失败,此为星家必要之议论,不可不知。
详解:有稳定收入的人心思才会稳定,没有稳定收入的人,心思就会动荡。如果心思不稳定,就会行为放纵去干坏事。管子说:钱包满满的才会知道讲究礼仪,吃饱穿暖了才会懂得荣辱。因此啊,财产对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在为人算命的时候,要叮嘱他在春风得意的时候,花钱要节约,避免奢侈,拿富余的钱财,多购置一些不动产,避免在坏运的时候,没有一点依靠,后悔莫及。为富二代算命,要劝他能守好家业,不要急功近利,导致败家。这是命理师一定要说的话,不可不知。
孔子曰: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言论之关系,不其大乎。故凡为贫困难堪之人推命,虽一生真无好运,亦不可直率说明,断绝其希望。须婉言曰:大富由命,小康由勤,君能勤勉职业,节省消费,他日又得某运以补助之,不难发达,此非虚伪阿谀,盖不如是不足以保其生命也。至于润笔、务宜壁谢。为星家者,不能以金钱济贫,已属憾事,又岂能吝此区区智识哉。
详解:一句话可以兴盛一个国度,一句话也能毁灭一个国度,可见会不会说话,是多么重要!但凡为贫困难堪的人算命,即使他一生真的没有好运,也不要直言明说,以免断绝他的希望。应必须委婉地说:大富贵是命运决定的,小康生活是勤俭获得的。你如果能够做到勤奋工作,花费节俭,以后又得到某个大运的补助,也未必不能发达。这并不是虚伪阿谀,而是如果你不这样说,(断绝了别人的希望),会把人逼上死路!至于酬金,一定要婉言谢绝。作为命理师,不能拿金钱来救济穷人,已经是很遗憾的事了,又怎么能吝啬这一点智慧去开解他呢?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先哲云:富不易妻。今人往往稍一得意,辄有屏妻宠妾之行为,不义孰甚焉。凡为此等人推命,务以婉词劝之,使其琴瑟调和,俾免家庭恶感,此星家应有之言论,亦大圣与人为善之微意也。
详解: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先哲又说:有钱了也不能换妻子。当今社会的人,稍微有点儿地位钱财,就要嫌弃正妻,偏爱小三,这是不道义的行为。凡是为这类人算命,一定要委婉相劝,促使他家庭和谐,不要让家庭破裂。这是命理师应该要讲的话,也是圣贤导人为善的微言大义啊。
本文作者:金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