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冬往事:老镇江靠什么扛过冬天?澡堂、汤婆子,还有件叫火熜的玩意

很多人都说,镇江人过去“水包皮、皮包水”,日子过得又惬意又慵懒,不由给镇江人贴了一个懒散的标签。实际上一种生活习惯的养成,它都是有原因的。民俗里处处体现一个地方日常的变化。

镇江处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镇江的秋天早晚温差很大,而冬天气温是很低的。现在的天气预报发达,也常常听到动辄降温十几度的说法。当时都是住老城区的人们,最怕过冬天了。镇江的冬天很尴尬,穿多了做事不利索,穿少了都会冻得浑身发抖,刺骨寒冷的感觉刻骨铭心,实在难以忘怀,所以老镇江会通过很多办法取暖、驱寒。

最近寒潮袭来,谈谈取暖的往事,也是正当时:

01

金存启先生有几张大兴池的老照片:

这两张是2006年金先生拍摄的大兴池外景。

大兴池位置处在京畿路和伯先路及宝盖路的三岔路口,坐西北朝东南的方向,靠北的旁边就是金山街道办公楼,在往北就是伯先公园大门。

以往大兴池前面有一排二层楼建筑,始终挡住了大兴池建筑的外貌,马路上的行人是看不到的,但前面的二层楼建筑一层中间有一门洞可以进去,现在新建的二层楼建筑也一样,在外也是看不见大兴池外貌。

这种老浴室加热洗澡水,是不是用锅炉的,而是 “地龙”。用一种特殊的铁锅,铁锅所在的位置叫头池,其下分二池、三池。锅之下是炉膛,池之下埋伏多条并列的烟道,这烟道有一个美称叫“九条龙”。“九条龙”在池底下延伸,炉内的热烟被拔入烟囱。热烟在前进过程中将余热传给浴池,连池沿上的大理石也热乎乎的。

浴客(更主要的是老年人)喜欢这里池子聚气,池水烧得滚烫,水汽蒸发,弥漫浴池,整个浴室里雾气氤氲,老浴客称为“水暖气圆”。

人们就是喜欢这种冬天里的暖暖。老客进了浴池,大多先在头池边坐下,用毛巾沾一沾池里滚热的水,开始搓揉脚丫,享受开水烫脚丫的滋味。

澡堂子里的俗语——“洞房花烛夜不如开水烫脚丫”,可想而知烫水那个舒坦。一片水汽中,和着“人体打击乐”,点个小食篮,慵懒的享受着这份惬意和自由,这就是老镇江人在浴室里的快活。

这是当年大兴池外围改造拆除的场景。

老存仁堂附近的清海泉。

02

久住镇江,就会感觉镇江冬日的冷是硬邦邦、冷滋滋的。我听过一个从北方来镇江上大学的学生抱怨,北方的冷是一种干冷,到了镇江那种湿度的冷是透骨的冷。

过了冬至,接下来的就是没完没了的数九寒天了, 每到下午四点来钟,天就渐渐暗了下来,这个时节,很少有人晚上爱往外跑动了,吃过晚饭只求早上上床,钻进暖暖的被窝。

老镇江人的被窝里,是要放一个汤婆子的,这汤婆子,考究的有老一辈传下来的青花瓷,也有铜制的扁汤婆子。当然,不考究有新式的橡胶热水袋、医院里用的盐水瓶。

瓷的汤婆子很少见到的。铜制的汤婆子紫铜的最值钱,次一等是黄铜的,铜的不用担心摔坏,时间久了,除了满身的包浆,老物件上都是瘪下去的印子,家里有这样的物件,说明这个家是有底蕴的。

汤婆子送到被窝里,这个晚上才是舒服和暖暖的夜,一暖和孩子就喜欢翻来覆去折腾一会儿,直到大人骂了:“热气都要跑掉了,晚上睡觉脚要冷的!”孩子才老实的睡下。

我看过一副汤婆子的鄙视链图,汤婆子还是很有说法的一件取暖神器啊。

03

说到“火熜”,很多年轻的镇江人会一脸懵。

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一位文史爱好者朋友陆尊先生给我看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也一时答不出这是什么玩意。

扬中的陆尊先生介绍说,这就是火熜。

江南和江南以南的地区,冬天的寒冷那是一种渗到骨髓里去的阴冷,屋里屋外一样。那时家家户户烧的是柴火灶,于是就有了“火熜”。

熜大致有微热取暖意思。

在火熜内先放入冷的草木灰垫底,然后放入刚熄火的碳烬,上面铺上砻糠、木屑或木炭,盖上镂空的盖子,在半缺氧条件下使其慢慢燃烧产生热能,取暖的火熜就生成了。

按制作的材料不同,过去常见的火熜有篾火熜、铜火熜。篾火熜的内胎大多是个陶土烧制的钵,外包篾片和篾丝编织的篾壳,配上一条藤条编织的拱柄把手,形似一只花篮,漆上桐油或土漆,精湛漂亮。铜火熜现在可能要算工艺品或奢侈品了。

镇江的扬中、丹徒一带,火熜曾是姑娘出嫁必备的红妆,除了有生活红火、传宗接代的寓意。

火熜还有另一种实用功能,待有了小孩,遇上阴雨潮湿天,用它来烘干小孩尿布救急,这是体现一种人本的关怀和体贴的器物。小孩子天真爱动,有了火熜会不安稳起来,最常做的就是煨罗汉豆、糯谷或年糕片。用竹爿拨开炭灰,把罗汉豆、糯谷或年糕片煨在炭火里,待豆子爆裂,谷子噼噼啪啪爆出米花,年糕片冒出扑鼻的奇香,乐融融抢着吃,那是童年时在冬天里的乐趣,温馨的享受,火熜使一个个漫长的冬天变得温馨起来。

我看过两张老照片,1904的时候,长期在粤东地区传教的基督教巴色差会麦威廉牧师拍摄三位站在一起的小男孩,影像的重点是他们手上都提着半月形提环的篾火熜,外形仿佛一只小扁鼓,这就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江南、华南地区早年取暖用的器具。

翻看Gamble 1918年在杭州拍摄的影像,三位站在一起的小男孩,手上也是提着半月形提环的铜火熜。与前一张影像几乎摄于同一时期,相同的视角,恍如孪生。

天越来越冻,回念起暖暖的火熜,眷恋起渐行将远,现今在镇江是极少见着火熜的,外地还有但也少见了。

老浴室、汤婆子、火熜都慢慢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伴着这些老物件的暖暖温情和家人的关怀,却留在老镇江人的心间。

点击分享:

老镇江           镇江女婿白岩松

陶玉玲,永远的镇江“二妹子”

印青:军旅走出的镇江籍音乐家

雷霆战将赵文豹

“一枝春”菜馆往事

这,就是镇江的“辛丰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陵口镇”啊!

这,就是镇江的“大路镇”啊!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