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去视频事件,大家都在谈的镇江实验高中,你应该更多了解一些

住滨水路,常要去桃花坞办事,于是古城路是必经之路。

古城路的中段就是镇江实验高中。学校依着一座叫“花山”的小山丘,环境好,像个园林。

因为校园大门正好是这个山丘的最高处,所以爬坡很费力气,骑单车也很费力气。

这所高中大概是镇江所有高中里,学生电动车拥有率最高的学校了,因为校门前的大坡实在是太难骑了。

我有时候很晚路过,看到学生放晚自习,陆续回家。

这些学生气质都很好,非常懂礼貌,有次冬天我看到一个男生一边呵着手一边跑着进校门。

我怕他摔了,喊了一声,注意台阶啊,有冰的。

但是他没停,一边笑一边挥手,很帅气,很洒脱,有点像《十六岁的花季》里的欧阳。

这些学生把学校称为“石膏”。“石膏”,一听就很有艺术范。

01

镇江实验高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17年创建的“江苏省立第九师范”。

这座学校自创建起,似乎就带着一种很“刚”的硬正——

当时镇江的社会名流谢遐龄,被聘为学校的首任校长。

谢校长经历了晚清一连串国耻,平生最是愤于国事,忧心国运,平时对学生说的最多的是“何以雪耻,在我学子。”这种训教,给学校先天带上一份忧患济世的情怀。

镇江虽处江南,那时也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1919年5月,巴黎和会传来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合约的消息,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开始了。

到了5月9日这天,恰好也逢“五九国耻”(1915年,北洋政府接受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国耻纪念日),北京清华学生在体育馆前举行了“国耻纪念会”,并且宣誓愿牺牲生命以保护中华民国人民、土地、主权。

谢遐龄和学校的师生密切关注这场影响中国国运的运动。

他挥笔写下“五月九日”四个大字。

谢校长愤然留下“东海可枯,此耻不口,愿众诸生,勿忘斯日,立庭之呼,视是贞石”的题字,带领着学校师生投入到救国图存的洪流中去了。

这些字被后人镌刻在大江之畔的焦山摩崖石刻上,遒劲刚正,力透山石。

镇江人的性格就是如此。

想一想,镇江镇江,如果不正,不刚,怎么才能镇得住这滔滔长江?

02

心怀家国,不忘使命,咱们镇江教育人的书生气很重。

上世纪30年代初,江苏省为了加速培养中小学师资,1932年时将之前并入江苏省立镇江中学的师范分立出来,改为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实高前身),由教育家曹刍任校长。

曹刍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教育家,也是一个爱国者。

他一上任,就宣布治校三条信念,简称“三不”

一是聘任教师时,重德重才而不专重资格,主张“任人唯贤”。镇师当年的国文、数学教师,有好几位并非大学或高等师范毕业,两位副教导主任是中师毕业,但有才有德,有专业著作,都是当之无愧的好教师。

二是对学生重视正面教育,不用消极处罚的方式;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人格教育,对学生以道义相期勉。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学生尊敬师长,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是告诫学生不轻视自己,认识自己未来承担对国家的神圣使命,要去晋及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

曹刍谆谆告诫自己的学生,师范生在我国极为可贵,“才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范毕业生是国家基础教育的柱石。

那个国家积弱的年代,中国人里有高达90%的文盲率,能勉强写篇看得懂的文章的人都很少,这样的国家,怎么才能被别国尊重?怎么才能不被人家欺凌?

只有把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搞起来,国力才能提高。这个道理,大家明白了,就不会“妄自菲薄”,就会增长自己的志气。

曹校长的“三不”精神,一直被学生奉为立志报国的楷范。

曹校长还认为“人有人格,国有国格”,大家都有高尚的人格,国格也就高了。

这座学校把“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教育学生,作为人格教育的准则。曹刍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抗日战争开始后,镇师学生有的参加抗日宣传,有的直接参加前方战斗,不少以身殉国。

抗战爆发后的第三年,曹刍带领部分教师从沦陷区辗转来到贵州,利用英国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部分资金创建了黔江中学。

他还为国家在抗战极端艰难的条件下,招收流亡学生和本地学生,在抗战中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我在整理镇江教育界前辈资料时,找到一张晚年曹刍在庭院中的照片。他写过很多教学论文,还写过儿童文学《长腿爸爸》,照片上的他,目光深邃,满脸正气。

我想,对镇江实验高中来说,这就是前辈留下最好的精神财富。

03

谈到现在的镇江实高,我们当然要提到老三中。

现在的镇江实高,是由镇江师范和镇江三中高中部整合组建而成的。

三中的起源,是1926年时黄炎培、冷御秋、唐儒箴等人联合发起的女子蚕桑学校董事会,最早学校名字是“私立镇江女子职业学校”。

镇江的地方贤良知道国家贫弱,必须先发展地方的职业教育,人人有工干,有饭吃,才能富强起来。

他们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最杰出的,是唐儒箴女士。

唐儒箴是唐一正斋膏药铺创始人唐守义八世孙女,唐七世唐沐的遗腹女,她受新思想的影响,知道女人要自强,必须要上学懂只是,于是举办女学,捐赠出唐家的菜园26亩为桑园以作半工半读助学经费,1930年,学校改名为“私立镇江女子初级职业中学”。

这位镇江的女中豪杰为镇江的职教事业耗尽心力,她倡导的“读书、职教、爱国”,在镇江这片土地上生根了。

几年后,她去世了,镇江各界为她举行追悼大会,陈果夫、黄炎培、冷遹及江苏、上海等地400多位教育界人士参加追悼大会,数万市民致哀,人们把她的故居命名为“箴庐”。

这座老建筑,至今还屹立在健康路上。

直到学校1952年改公办“苏南蚕桑学校”,次年改为“镇江农业学校”,镇江的蚕桑教育事业还在全国领先水平。

1954年,学校更名为镇江市第三中学,成为一所普通中学,斜桥街的这所中学是什么样的呢?

昼则书声琅琅,夕则膏火辉辉。

镇江人,就是用自己的胸怀,托起了一代代人的希望。

04

镇江不仅仅是一个山水花园而已。3000多年来,镇江这座城市,始终焕发着一种文德之力。

同在江苏,因为经济发展被拉一下一截子,镇江人始终凹着一口气,很努力的培养下一代。

镇江人始终给孩子配置最好的环境,去过石膏的都能感受到,这是一座 “花园式学校”和“绿色学校”,是一处潜心读书的好地方。

我有好多次看到校门口目送孩子上学去的家长,有不舍,更多的是期望。

有一次参加个网络活动, 一个小伙子被邀请上台唱歌,他唱了一首叫《美丽的花山》的歌。

事后我们才了解到,这个90后大男孩,唱的是石膏的校歌,这首歌的曲调里,有一种温暖,一种宁静。

花山之下,学心不歇,确实清净。

这几天,关于镇江实高“不雅视频”事件持续发酵。校方也在第一时间发出《初步调查处理通报》,严肃了校风。

但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校、教师是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制造轰动效应的标签,恶意炒作一样,蹭流量来消费。

果然社会上很多人鼓励和纵容了这种低级趣味,版本迭出,各大标题党造成了很恶劣的影响,无辜的学校、受害者躺枪受伤。

很多外地朋友最近提到镇江,就未语先暧昧的笑笑。

确实很被动。

但镇江这个城市,是见过世面的。

我们抵御这些恶意消费镇江和镇江学校声誉的行径,要从这座学校的厚重着手:正气面对,不惧不良,讲法条和法理,积极的做好后续澄清工作,勇于和作恶之事作斗争。

在镇江的历史上,这样的起落,这样的风波,是很多的,也是不稀奇的。

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分享:

镇江的味道

看这些镇江的记忆,却已淹没在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一张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您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