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王翦下马那一刻,便注定结局,权谋家也不过如此
《大秦赋》自开播以来,掀起了一阵秦风,特别是服化道,大家都称剧中人物都是兵马俑“复活”。
虽然演员的演技等受到一些靠着三寸不烂之舌评论各种事情换取碎银子的人批评,但也不失为近几年来的良心历史剧。
此类历史剧,演技是次要的,给观众展现那段历史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还是把目光放在历史上。
随着剧情的推进,《大秦赋》进入了一个高潮,嫪毐发动“蕲年宫之变”。
此次政变,不得民心,所以没有持续多久,便被平复。
最终,嫪毐被车裂,赵姬被囚居在雍城,二人私生子被杀,相关叛乱参与者也都受到应有的惩罚,其他相关联人物也都受到惩罚。
秦王政平复该叛乱,立功者甚多,涌现出一大批忠臣良将。
我们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秦王政亲政,必将裁撤一些旧臣,提拔一些心腹大臣,而嫪毐的叛乱,让秦王政在人事变动上少了一些艰难,多了一些从容。
比如对吕不韦,假如没有嫪毐的叛乱,秦王政亲政的阻力会很大,即便是亲政了,也会继续受到吕氏的威胁。
想一举拿下吕氏,对秦王政而言难度很大。
可嫪毐的叛乱,牵出了吕氏当初将嫪毐送给赵姬之事,秦王政顺理成章的拿下吕氏,没有引起任何朝臣的不满,也没有遭到吕氏的抵抗。
所以说,嫪毐的叛乱对秦王政亲政之后对权力的掌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大秦赋》中,平复此次叛乱立功最大的武将是王翦。
他率领一万大秦锐士在山谷设伏击败叛贼王竭与嬴虞率领的五万骊山大营大秦锐士,解雍城之危,从此受秦王政重用。
正史里的王翦受重用是因成蟜叛乱,王翦平叛有功受到重用。
《大秦赋》中也有成蟜叛乱,但此事是吕不韦的阴谋,对于武将起到的作用没有着重刻画。
秦王政亲政后,开始了灭六国的行动,王翦功劳最大。
据历史记载,王翦王贲爷俩灭了山东五国,当属秦王统一天下的最大功臣。
熟知秦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秦国的很多立下大功的文臣武将结局不好,比如战神白起,最终被逼自刎而死;丞相李斯,被秦二世腰斩,等等。
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呢?下场不错,没被杀,急流勇退,最后善终。
他的孙子王离,早年率兵戍边抗击匈奴,后率部南下与起义军作战,被项羽所杀。
王翦能保命,急流勇退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懂得“毁”自己。
据相关史料记载,秦始皇二十一年,秦王政召集群臣,商议灭楚大计,王翦认为“非六十万人不可”,李信则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打败楚国。
秦王政认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南下伐楚。
年老,只是秦王政对外的说辞,其实是担心立下赫赫战功的王翦率60万大军自立为王。
王翦见此景,没有怨言,直接称病辞朝,回家养老去了。
结果令秦王失望,李信大败。
无奈,秦王政只能亲自去请王翦。
王翦识趣,见大王亲自来了,自己也不能拿捏什么了,所以答应出山。
就在出征的时候,他向秦王政要地要宅子等,反正与日后享受有关的东西,他都要,独独不要权力。
秦王政也满足了他的请求,王翦美滋滋的出征了。
出关之前,王翦又开始要了,让秦王政赐宅子等。
王翦的做法,其部下都担心,也有大臣笑他贪心。
在秦王政眼里不一样,他生性多疑,最怕的不是文臣武将要钱要地,最怕他们手握大权而不忠。
他见王翦出征在外都想着要地要宅子等,认为王翦对权力不感兴趣,所以非常放心。
没有了后顾之忧,王翦打了胜仗,秦王政距离统一天下又近了一步。
此后,王翦真的销声匿迹,回家养老了。
正是最后一次出征前后的“毁”自己,才有了后来的安享晚年,否则秦王政早晚会把秦王剑伸向王翦。
正史里的记载,相信《大秦赋》后期也会出现,毕竟该剧还原了历史。
就目前的剧情来看,王翦已经表现出了他的大智慧,也就是书生在本文标题中写到的那一幕。
第46集,王翦击败叛将之后,率领三万大军到雍城勤王护驾。
从启程到见到秦王政,王翦做过三件事,这三件事注定他会有一个好的结局。
1、驻扎地点
在距离雍城三里的地方,王翦下令部队驻扎,没有王诏不得擅自行动,违令者斩,之后与骞盾骑马到雍城,面见大王。
这一做法,非常正确。
假如已有叛军攻打雍城,那王翦必须率领部下前去平乱。
雍城没有战事,说明叛军已经消灭,王翦若是率领部队浩浩荡荡的到了雍城城下,那他就会被误会为叛军。
当时雍城已经人人自危,王翦率领大部队到城下,那是吓唬大王,不是勤王护驾了。
真要那样做,即便入得城去,秦王政事后也会怀疑王翦是不是想着率部攻城,只是见大王已经顺利亲政,他马上掉转矛头成了勤王护驾。
所以,王翦在离城三里的地方命部队驻扎,自己与副将两骑前去汇报,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2、下马跌倒
入城之后,面见大王之前,王翦下马后跌倒,被搀扶着前去面见大王。
旁边的将军说:大王,王翦将军为救驾,日夜狂奔,现已无法站立。
好家伙,这就像小孩子见了妈,无屈也能哭三声啊。
设伏时的王翦,生龙活虎;雍城三里处的王翦,声如洪钟;入城之后的王翦,下马跌倒,说话有气无力。
大家信不信?
反正我不信。
看看骞盾就知道了,他在体力上的消耗比王翦大,而他没有任何有气无力的表现。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听到秦王说“有王翦,大秦之幸”的时候,他歪倒在秦王怀里。
此情此景,把在场善谋略的文臣看的目瞪口呆,特别是李斯那样深谙帝王之术的人都看的呆了。
这,简直了,秦王身上一定很暖和,王翦感到了温暖。
下马跌倒,其实不至于,这是王翦故意而为,以体现自己勤王救驾的不易,体现自己的忠心。
话,可以有谎言,可身体做假难,所以王翦用行动证明自己。
不得不佩服,王翦比秦王政的演技厉害(不是演员的演技)。
3、先报其罪
面见秦王之前,王翦有罪也有功。
罪在无诏班师回朝,功在成功击败叛军。
“只说功劳,不说罪过,还是都说”,这个选择很关键;“先说功劳,还是先说罪过”,这个选择也很关键。
王翦选择了两个都说,且先说罪过。
因此,面见秦王时,王翦先说自己有罪,无诏班师回朝,接着说自己杀死了叛贼王竭与嬴虞等事。
此事,体现出王翦的情商,一位武将有此情商,很是难得。
假如先说功劳,后说罪过,或者不说罪过,那秦王政就会认为王翦功高自傲,连规矩都忘了,日后用他的时候,也会怀疑,丁点儿小事都会拿下王翦。
先说罪过,让秦王知道自己懂规矩。
后说功劳,表示自己的功劳是因有罪而顺带立功。
这样说,秦王所有怀疑都没了,王翦是忠心不二的大功臣。
三件事,桩桩件件都体现出王翦的高情商。
正是他的高情商,才让他有了好的结局。
秦王政多疑的性格是很多因素造成的,雍城时的秦王政还没有那么多疑,但当时的心灵已经非常脆弱了,经不起打击,王翦所做安抚了秦王脆弱的心。
这件事,正史可能没有,但《大秦赋》中的剧情让正史里王翦有好结局一事过少的记载变得更加充分,让大家看到了更加全面的王翦。
王翦下马跌倒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春秋战国时期的权谋家也不过如此。
参考文献:
1、《史记》
2、《东周列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