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响第一枪!一个4000亿的新风口即将席卷全国!

垃圾分类如同一场龙卷风席卷全国!

上海7月1日起开始执行“史上最严厉垃圾分类”新规,其他城市紧随其后,按照相关规定,全国46个重点城市到2020年底,都要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到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都将落实垃圾分类制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声明,为了满足垃圾分类处理需求,将继续投入213亿!

从上海到一线城市,再到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一场关乎3.5亿中国人的变革已经悄然而至,蓄势待发!

最快响应政策的是喜人的资本市场,近一个月,垃圾分类概念股和环保公共事业板保持惊人涨势!

6月1日至7月8日收盘,垃圾分类指数上涨8.07%!其中中国天楹和华宏科技、维尔利和龙马环卫涨幅都已经超过30%!

垃圾分类市场有多疯狂?

根据天眼查资料显示,6月下旬垃圾分类新公司注册数量达70家,仅仅一周就有53家新公司注册成立!

垃圾分类相关的公众号和小程序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激增,从6月以来,垃圾分类的微信指数达到了数百万乃至千万级的高值!

互联网巨头早已抢先入局,打响垃圾分类市场的第一声炮火。

支付宝第一时间上线“垃圾分类向导”和“垃圾分类指南”小程序,支持查询4000多种垃圾,数百万市民在线卖垃圾,微信团队也不甘示弱,连续推荐4款垃圾分类相关小程序。

有数据显示,我国生活垃圾产量保持5%左右的增长,2017年生活垃圾清运量达到2.15亿吨,位居世界第二位。

这意味着,垃圾分类的新增市场机会将达到4000亿元!

其中,垃圾收专车、中转站及垃圾分类服务的市场机会将高达442亿!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各路玩家自然不肯放过垃圾分类的大蛋糕。这个古老行业,搭上互联网和政策的快车,一夜之间跃升为最火爆的风口,引来无数资本和创客的追捧。

那么,垃圾分类的商业模式究竟是否成立?其中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商机?

市面上的垃圾分类项目眼花缭乱,但基本围绕垃圾分类的四大链条展开: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

并由此诞生了垃圾分类、垃圾代收、垃圾回收智能终端、后端智能处理设备等创业企业。

首先离居民最近的垃圾分类及投放阶段,垃圾分类周边产品销量不断走高。淘宝上售价为178元的日本干湿分类垃圾桶,显示2.6万人付款。

即使售价300-500元不等的中高端垃圾桶,也有超过千人购买。市场供不应求,想要即时发货,甚至需要抢。整个6月垃圾桶的销量甚至超过了300万件。

仅仅厨余垃圾处理这一环节,都将催生百亿级别生意。

包括华帝股份、惠而浦、九阳股份、莱克电气、美的集团在内的家电厂家,频频被网友追问,是否存在厨余垃圾处理器的销售。

除了周边产品,不少初创企业也认为在垃圾分类投放和分类阶段,存在巨大市场机遇。

在北京,有企业研发了一款家庭可回收废品的手机APP——用户通过这款APP一键呼叫,就有专业人员到家里上门回收并把垃圾运到网点暂存、整理、运送。

智能垃圾回收、O2O回收模式也成为很多新玩家的切入点。

有企业研发智能投放点,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袋,鼓励居民根据后端分拣、称重后将钱返回到用户,一方面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鼓励用户自发分类垃圾。

垃圾分类还催生了新一代的垃圾网约工,在上海、长春等地,也出现了大量从事垃圾代扔服务的商家。

一般服务于单个小区或周边一定范围内区域,单次收费在2元-10元之间,但由于垃圾分类目前推广范围有限,客户量不大,代扔垃圾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但产业链上游的创业项目仍面临重重挑战和质疑,居民的垃圾回收体量很小,集聚成本、设备折旧、人工成本巨大,运营、仓储、人员费用高居不下,很难适应正规公司的规模化运营,目前还尚未形成完整成规模的产业链。

此外,可回收垃圾的范围远比“可商业化回收垃圾的范围”要广。硬纸板、玻璃、塑料、金属都是可回收垃圾的范围,但其中回收价值高的往往是大型废铁、纸板箱等。

其他“可回收垃圾”价值不高,物流成本高,回收成本也很高,可能得不偿失。相当一部分围绕垃圾回收的新项目仍在靠政府补贴生存,毛利率相当低。

相比之下,垃圾分类下游的潜力要大得多,据了解,垃圾分类后中转站、服务点、回收网点等新增建设规模有望超过320亿元。

以上海为例,回收网点将继续增长至8000个,垃圾中转站更将增长至210个。而督导、转运等服务在短期有望拉动82亿产值。

此外,分类发电、生物柴油等都有望得到迅猛增长,针对酒店、写字楼这些商业市场,以及面向汽车轮胎、电动车铅蓄电池、报废汽车等领域的垃圾分类市场还未开发。

垃圾处理所需的物流体系支撑、后端仓储、渠道等领域也有着大量的机会。

但这类企业的资产要求很高,硬件投入大,民营企业往往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是否存在经营风险,相关牌照资质是否合法合规都存在疑问,相比之下,国企更具备优势。

更何况,垃圾分类市场本身存在诸多问题,相关法律并未出台,对经营者和投资者来说,也意味着一定风险。

第一个问题是:可回收垃圾的产权究竟归谁?目前还需要一定时间来探索正确答案。

第二个问题是,目前垃圾分类主要依赖政府管控,民营资本是否可以进入?又是否能够获得国家批准的资质和牌照呢?

此外,市民意识、相关政策都还需要时间才能成熟,目前相关企业暂无自我造血能力,投资机构也处于谨慎观望状态。

仅依靠政府补贴能否等到市场成熟的那一天?

这场垃圾堆里的淘金热,恐怕才刚刚掀开序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