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布与蓝皮
黑布与蓝皮
文/江一
平淡的生活中,我是最快乐的,尤其是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不知何时,他们愿意来接我上课,愿意送我下楼,还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下课了藏起我的水杯,哈哈,这是多么富有儿时气息的趣事儿啊。为此,我想起了我的黑布和蓝皮。
周六下午的课,给我一种美人迟暮、强弩之末的感觉,似乎没有了气势,缺乏了激情。为此,我为孩子们写了一篇百字文,叫《语文心词》。为的是让学生在课前读一下,提一提气,鼓一鼓势。
“学习如空中氧、水中盐,不见其色,不闻其味,它们却默默促进着万物的成长与升华;语文如杯中水、碗中饭,不觉其恩,不彰其功,它们却时时支撑着生命的存在与发展。我要同学习和谐相伴,我要和语文相融为一。我愿为学习千锤百炼,我愿为语文历经困苦。我要让学习锻造我的灵魂,我要让语文实现我的价值。”孩子们读的很开心,尤其是海航班,这一群小伙儿的声响,可以说是山呼海啸了。
“有人来了。”读完坐下,洺狡猾地说。
我看了看窗外的楼道,并没有人来。
“这是这月的工资,明天就不要来上班了。”帆的笑容更狡猾,这是他的一贯风格,聪明,灵活,爱开玩笑。
“扰民啊,那又不是我读的。”我说,他们都笑了。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是师生,也是朋友。我觉得这种关系很美,虽然在一起努力攻克学习难题很累,但可以获得心灵的满足。转念一想,并非是美人迟暮、强弩之末,而是如太上隐者所说的“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我的课堂,也是我和孩子们的桃花源。如此的舒心的关系源自于不抱怨、不埋怨、不迁怒。
昨日,傍晚时,我来到班级前的楼道里。班里,孩子们在唱《歌唱祖国》,我向海航班快速探了探头。不到十秒,凯和杰出来了,他们说找我。
“阿凯,你有什么问题问?”看着凯手中的卷子,我笑着问。
“没事儿,只是来找您聊聊,你这包不错,尤其是这黑色的带儿,背着很好看。”站在我左边,凯笑着轻松地说,杰笑呵呵地站在我另一边。
“看。”我侧过身,让他们看包已经坏的正面。
“哦,没看见。”凯稍微认真地说。
“看我多亲民,这包已经破旧成这样了,但带着它,我依然很高兴。”我看着杰说。
“嗯,就像颜回。”杰说着,依然乐乐呵呵的。
“怎么跟颜回联系上了?”凯略显迷茫地说。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江一老师就是这样。”杰开心地背着句子。
“嗯,说得好,说得好。”杰的话让我感觉到心中有一股凉凉的清流,一边说,我一边拍着杰的肩头。
“本来就是这样,江一老师。”杰笑得更开心了。
“江一老师,您怎么不换个包啊?”凯稍有不满地问。
“因为我习惯了,其实我有个包,你们见过的,蓝色的皮包。”我说。
“对,那个包挺好的,时尚,漂亮,比这个新。”凯说。
“但是,我觉得这个黑布包更适合我。”我解释道。
“对,我喜欢亲民的江一老师。”说着,杰摸了摸我的黑布。
“我同意杰的观点。黑布没有什么不好的,虽然它旧了,虽然它破了,但我没有理由不喜欢它。”我胸有成竹地说,并露出一丝微笑。
“为什么?”凯也露出诡异的笑容。
“因为它旧了,并不是别人把它弄旧的,而是我把它弄旧的,它破了,并不是别人把它弄破的,而是我把它弄破的。我又有什么理由嫌弃它、抱怨它呢?再说,它为我带了那么多次东西,避免了丢失,我该感激它才对。”我笑着说。
“嗯,说得好。”凯笑容中没有了那一丝诡异,杰也听的很认真。
“这如同咱们之间,任何一方出现了劳累、疲倦,甚至差错,还不是对方造成的吗?难道我们应该抱怨对方吗?相反,你们该体谅老师的辛苦,老师也应该体谅你们的辛苦,因为这辛苦是我们共同的。”看它们听的认真,我稍微发挥了一些。
“嗯嗯,江一老师说的对。”杰看着我,一脸灿烂的笑容。
“今后啊,你们好好干,你们还小,多努力奋斗,累不着的。”我分别拍了拍他们的肩头说。
“累着了也不要紧,江一老师。”凯又狡猾地说。
“为什么?”我故作疑惑地问。
“因为累了可以歇歇。”说完,杰笑出声来,笑得那么开心。
我和凯也笑了。
铃声响起,他们回教室上课了。转过身,我看到窗外的暮色更深了,然后我微笑着下楼了。
忆起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往事,总有一些甜蜜。我也感悟到也必须允许一些甜蜜存在,不必总是端着老师的架子。老师并不神秘,老师应是从业者一生学习的对象和过程。感谢孩子们,他们赋予了黑布和蓝皮以文化的意蕴,他们塑造了黑布和蓝皮的灵魂。
“啊,我的杯子。”四楼东休息室里,顺着洺的指引,我向国旗班成员的长筒靴走去。
“在这儿。”就在我惊呼之际,阳看着我说,并把杯子放在塑料凳上。
就在这同时,这帮小伙子一哄而散,去上课了。我拿起杯子,走出休息室,看着他们的背影。哈哈,这是多么富有儿时气息的趣事儿啊。
【江一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编剧,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童音》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荣获教育部关工委和重庆课堂内外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好老师”主题征文特等奖,写作教育事迹被国家级教育人物杂志《中国好老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