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美人图服饰色彩赏析之三:烘炉观雪图

美人坐在架子床上,透过月亮门欣赏窗外风景。窗外的梅花、竹叶上都散落着点点积雪,尤其是竹叶,甚至被积雪压弯了腰。但也正是如此,苍翠与新白的对比才弥足珍贵。

炭盆将整个房间烘得暖暖的,颇有几分春意。

图中女子所着内外衣均为汉式服装,身着竖领对襟的浅紫褐色素纺丝绸夹褂,其式为:圆立领,对襟,平袖,身长掩足,袖长遮手,裾不开,领口处钉缀金捶胎錾梅花形搭扣两枚。外罩浅驼色暗团龙凤纹褙子,其式为:直领,开身,平袖,身长过膝,袖长及腕,领、袖分别镶饰绿及蓝色地彩色丝织花卉纹绦边,袖口和襟缘作出锋状,裾左右开,里面挂银鼠裘看上去依然十分暖和。

架子床上挂着一袭豆绿色的帐幔,帐幔是一株盛开的梅花和假山上一丛青葱的竹子,帐幔后面的花架上放置的是天青釉的方形瓷花盆,盆中青松郁郁葱葱。岁寒三友出现在这寒冬屋中,满屋的春色似乎都关不住。

仕女临窗而坐,轻掀帐帷,观雪赏梅。户外翠竹披霜带雪,遇寒不凋,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白色腊梅则以“万花敢向雪中击,一树独行天下春”的风韵尽情绽放。梅花不仅是著名的观赏花,又以花分五瓣,而拥有“五福花”的美称,被人们用以寓意幸福、长寿、吉祥。

烘炉观雪这幅图中的浅驼色暗团龙凤纹春绸夹衫,用色古典,但是龙凤花纹又彰显典雅的气质。

貂皮帽亦称为“卧兔儿”。由于其戴在头顶颇似一只伏卧的小兔,故名。这种女帽戴之雍容典雅,颇具装饰效果,在明清两代汉族上层妇女中广为流行,亦深得满族女子的喜爱。

这幅画出现的颜色有:驼色(外套)、豆绿(帐幔)、朱红(窗棂)、紫褐色(架子床)、浅紫褐(夹褂)、苍绿(盆景)、靛蓝(帐幔顶沿)、粉红(外套里)等。主色是驼色和豆绿,占了一半多的比例。这些颜色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颜色。

将主要颜色赏析如下:

驼色:《汉语大词典》第17623页:像骆驼毛那样的浅棕色。 与此相近的还有褐色、咖啡色等。但近代以驼色出现的色彩名多。也有称为驼绒色的。

驼绒色具体是怎样的颜色?简单说就是骆驼肚毛的原色。清代李斗认为是“驼茸”色,“茸”通“绒”。

《扬州画舫录(清)李斗》 卷一:黄黑色则曰茶褐,古父老褐衣,今误作茶叶。深黄赤色曰驼茸,深青紫色曰古铜,紫黑色曰火熏,白绿色曰余白,浅红白色曰出炉银,浅黄白色曰密合,深紫绿色曰藕合,红多黑少曰红综,黑多红少曰黑综,二者皆紫类。紫绿色曰枯灰,浅者曰朱墨,外此如茄花、兰花、栗色、绒色,其类不一。

驼色是一个中性色,有点偏暖。这幅画是冬天的情景,美女穿的外套也是夹衫,外面是驼色,里面是粉红,适合冬季穿的颜色。与此接近的还有梅树枝,月亮窗都近乎驼色。

豆绿:中国传统色彩之一。豆绿:如青豆般翠绿的颜色,为形容词。属于色彩偏黄的一种浅绿色,因色泽犹如青豆色,故名。豆绿橙色鲜明,充满青春气息与轻快活泼的色感,是古代女子爱用的服装选色之一。

现代考古学者对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所做的色谱分析,检验出青、绿、黄等色系各深浅不同的色阶的颜色共二十四种,其中就包括了豆绿色。

“豆绿”是由含色名词性语素“豆”加表色形容词性语素“绿”构成的偏正式复合颜色词,富于形象色彩。

这幅画里,豆绿没有作为服装色彩,而是作为了帐幔的颜色,且占的比例比较大。与松树、竹叶的绿色形成呼应。

朱红:也称为硃紅,是介乎于橙色和红色之间。由一种不透明的朱砂制成。也称铅朱,朱色,丹色。朱红是富贵人家的标志,非平常百姓家可用。《明史》- 卷六十八:惟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他居室止饰丹碧。

这幅画里的窗棂是朱红色的,表明了皇家的身份。同时在大片的绿色,驼色中跳出来,暖意十足。

紫褐色:这也是中国传统色彩之一。褐色本为黄黑色,加了紫色进去,就成了偏紫色的紫褐色了。浅紫褐色,如今也称豆沙色。在这幅画里,紫褐色的元素不少,架子床,美女里面穿的丝绸夹褂,一深一浅,层次分明。同时,褐色本与驼色为同色系,是互补关系。

其他的靛蓝、粉红、苍绿色都是点缀色。

整体画面颜色协调,淡雅而不是大气,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

黄荣华  己亥年正月初八于汉口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