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花”摇得惹人醉—说说过年的那些事儿(17)
【家教智慧 第377期】
“年花”摇得惹人醉
过了初一和破五,下一个令人神往的日子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在我们家乡,正月十五除了放灯,还要放焰花。
相当年,能“上天”的七彩焰花,是富人家的专用品,一般人家是奢侈不起的。但乡下娃人穷智不穷,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农村娃们发明了“摇焰花”。因为这种“焰花”是过年期间才摇的,“焰”和“年”音又相近,因此,我们亲切地称之为“摇年花”。
何谓“摇年花”?就是用铁丝——好粗好粗的铁丝编成一个篮球大小的笼子,先在笼子里放上麦秸之类的“软柴禾”,然后再放一些树枝之类的“硬柴禾”,第三层里放上自制的木碳,第四层里放上“铁沫”——我们这里当时有个机械厂,“铁沫”就是机械厂里车床上车下来的细碎的铁屑;第四层里放上砸碎的锅铁。装实后,用一根细铁链拴住,再在细铁链上接上一根粗壮的绳子,绳子的另一头系在一根两米余长、结实柔滑且中间略微弯曲的木棍上,树起木棍,铁笼子正好刚刚离地。这样,一个“摇年花”就制好了!
“摇年花”、“摇年花”,当然需要“摇”才会有“焰”和“花”。
“摇年花”需要一个很大的场,一般我们都选在村外的打麦场上。在场中间掏一个小坑,将摇花棍放在坑中,摇花手扶直将花笼提立地面,然后点花手用火柴将花笼点着,如果运气好的话,弄点废机油浇在外面就更好了。
花笼点燃后,点花手迅速撤出,摇花手便慢慢地摇动手中的棍子,让花笼飞转起来。
一开始,不能太快,要慢慢摇,在漆黑冰冷的的寒夜里,一只火龙便在打麦场上慢慢游动。麦场周围早已围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少说也要有几百号人。
花笼中的火越烧越大,摇花手也越摇越快,渐渐的,花笼的火苗变小,但火却烧得更加明亮,偶尔还会听见一两声木碳的炸烈声,这时,摇花手摇花的速度忽然慢了下来,大家知道,要换“摇花王"来摇了,最精彩的时刻就要到了。
“摇花王”是熟练的高级摇花手,不但身强力壮,还有着高超的摇花技巧。“年花”能不能摇出来,是多还是少,是小还是大,与摇花手有着直接的关系。
只见早在场外跃跃欲试的“摇花王”,“呸呸”往手掌上唾两口唾液,两手交叉相互搓柔几下,弓起身,等花笼从身边刚刚飞过,便快速切到花杆边,两人交接花杆,待花笼摇稳,原来的摇花手瞅准时机,弓身迅速跃出花圈,加入观花人群。
这时,只见摇花王甩甩两肩,双手用力,花笼便开始加速,只见花笼越转越快,笼中火越烧越亮,花笼从你这边飞过,你能听得见嗖嗖的火风声。
忽然间,年花出现了,一颗、两颗、三颗、年花越来多,越来越大,越来越耀眼,在往后是一串串耀眼的星星。这些年花都是铁沫在笼火灼烧下,高温、高速被铁笼甩出产生的。
最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串串小年花不断涌出的同时,中间不时爆开出一颗颗桃花般大的五彩年花,小年花,大年花,星星点点,像极了一条张牙五爪的火龙,在乡村的寒夜,是那样的张狂,那样的恣意,那样的撼人心肺!
“加油!”“加油!”麦场周围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和狂热的鼎沸人声!狂舞的火龙更加恣意,更加灿烂,打破了乡村的寂静和寒冷,与四面八方传来的人们的兴奋呼喊交响互应,生成了当年贫瘠山村特有的年味,也让我们这些乡村的孩子享受着乡村独有的过年欢乐!
相前链接:走亲戚为什么要“作假”—春节要告诉孩子的那些事(1)
(敬请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