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的功过:历代为其所困,帝王们为何屡教不改?

分封制在历史上数次给中央政权造成极大的困扰:

初中历史课本中,曾经总结项羽的失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项羽推翻秦朝暴政后,没有定都咸阳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反而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再包括义帝楚怀王和他自己西楚霸王两大势力,天下被分割为二十份。课本里认为项羽的这种政策不符合大一统国家发展规律,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决定了他必然失败。他最终被天下诸侯背叛,遭到刘邦、韩信、英布、周殷、彭越五路大军合围,也就合情合理了。

从后世的角度去看,如果项羽能够在鸿门宴上诛杀刘邦,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实施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最后就不会有垓下之败。分封制危害巨大,在秦朝之前的周王朝,就是因为武王伐纣之后采分封诸侯,导致数百年后王室衰微,先是五霸闹春秋,再来战国七雄,终失九鼎。周天子被诸侯颠覆,早就证明了分封制的危害是巨大的。

项羽一生能够百战百胜,也是个聪明人,他不是不了解之前的历史。分封诸王的时候,项羽把实力最强的刘邦赶进了环境恶劣的巴蜀,把天下最易守难攻的秦国分为三个部分,将土地分给秦国人并不喜欢的三位秦朝降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天下第二难攻打的齐国也被分为三个部分,三位田氏后人田市、田都、田安分别被封为:胶东王、齐王、济北王。然而秦地和齐地被三分后,反而便宜了刘邦和田荣,使他们顺利的各个击破,占领秦、齐,给项羽酿成大祸。

分封制不仅给项羽造成了麻烦,刘邦建汉后,也被诸侯困扰。齐王韩信、代王陈豨、九江王英布等人都有反心,刘邦寝食难安。为了除掉这些心腹之患,刘邦晚年重病缠身仍然南征北战,在剿灭英布时被射了一箭,并死于此伤。为解决这个问题,刘邦后来带领一帮大臣们杀了一匹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称王”,希望能够为后世解决这一问题。

刘姓称王也并比异性靠谱,汉景帝时,诸侯王血缘关系开始慢慢变远,皇帝对他们的约束能力下降。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后,吴王刘濞带着其他六个诸侯堂兄弟造反,史称七国之乱。七国之乱给了汉王朝较大的打击,周亚夫击败叛军后,诸侯对汉朝中央政权仍然存在,汉武帝时,汉朝仍在与分封的诸王斗争,武帝推出《推恩令》,让诸侯们的儿子们共同瓜分原来的封国,汉王朝算是解决了分封的困扰。

​即便是分封制的危害如此之大,后世大多数王朝依然沿用,汉之后的大一统王朝西晋再次采取了分封制。晋武帝司马炎建国时分封了二十七个诸侯王,把郡县制废除,郡彻底变成诸侯的封国,封国内世袭罔替,诸侯自行选拔官吏。司马炎死后,其子晋惠帝司马衷是个白痴,百姓快饿死了居然问“何不食肉糜”,加之贾南风皇后乱政,结果导致八王之乱,司马衷一度被废,复位后也受尽凌辱,西晋王朝元气大伤,以至于发生了可悲的五胡乱华。

随后的中国历史,一直在分封制的阴影下前行,大一统王朝多毁于这一制度。西晋之后的大一统王朝隋朝被唐国公李渊所取代,唐朝则被藩镇的节度使折磨惨了,并最终被节度使朱温所灭。

终于到了宋元没有分封了,元朝还发明了行省制度,一直用到今天,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却再一次重启了分封制度。明朝虽然延续了明朝的行省制度,却同时分封了二十四个儿子为王,其中实力最强的有九大攘夷塞王。明朝的国子生叶伯巨上书反对,朱元璋却认为他离间皇室骨肉,活活饿死了他。朱元璋刚死,分封果然惹来大祸,建文帝削藩不成,反被明成祖朱棣带兵从北京杀到南京,酿成了靖难之役的悲剧。

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受到了诸侯割据的苦恼,然而秦朝发明了郡县制,元朝创立了行省制度,为什么后世却仍然钟情于分封制度呢?

分封制的起源: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行政划分策略

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大致四个过程:宗法制--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宗法制思想出现的最早,以武王伐纣之后西周王朝的模式为例:贵族阶层首先制订了“立长不立贤、立尊不立长”的规矩,即天子的第一继承人首先考虑嫡出,其次考虑年长。嫡子继位后,新天子在国家之内天子为大宗,他那些分封到各地的兄弟诸侯为小宗,诸侯听命于天子,却有着并列关系;诸侯在封地之内也按照嫡长的继承顺序,新诸侯继位后在他们的封地里是大宗,他的兄弟被封为卿大夫,属于小宗;卿大夫在各自的采邑里也是大宗,以此类推。

而分封制则有所不同,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全权的安排官员,招募士兵,征收赋税,诸侯们不再对自己的封地进行再分割,他的实力将会持续增强,经营日久便可以威胁中央政权。

而郡县制和行省制相对先进,地方官员受中央委派,选拔于孝廉、科举以及政绩,可以定期或者随时更换,这样的制度下地方官员很难形成盘踞格局,分裂的机会就大大降低了。

早期帝王们钟情分封制,更多是痴心万世基业,希望诸侯拱卫天子,防止中央政权被篡夺

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刘邦的分封制,他在剿灭了异姓王之后带领群臣立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后来他老婆吕雉专权,死后又把大权让给了吕氏子孙,这个时候遥远东方的齐王刘襄首先发难,天下诸侯云集响应,而长安城内的周勃等人趁机平息诸吕,随后老老实实的把代王刘恒迎来做汉文帝。这个时候,分封制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晋武帝司马炎之所以抛弃郡县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司马氏先是看到了汉献帝饱受欺凌,然后他们自己家又对曹氏变本加厉:诛杀帝王,篡权谋位。司马炎不是不知道分封制在若干年以后会导致兄弟相残,但是他希望的是司马氏江山永固,在他的思考中,一旦有人像他爹司马昭那样谋逆和欺压帝王,司马氏诸侯王会杀进京师勤王。

在刘邦、司马炎这样的开国皇帝眼中,世手足相残并不是大事,皇帝只要是自己子孙就可以了。他们希望定下了制度后,国家会像西周那样分成几十大诸侯,上百小诸侯,诸侯也都是自己后人。但后世的中央政府的皇帝当然不会坐以待毙,让父辈的规矩把自己玩死。所以我们看到,七王之乱到靖难之役,削藩都走在造反前头。

这样看来,开国君王们的想法并不实际。

吃亏几千年,到了明清两朝,分封制还要继续,这是另有原因

到了明朝,朱元璋承袭了元朝先进的行省制度。照理说地方上军政财分离,可以放心大胆的用科举选拔的文职官员对地方进行管理,并且对他们进行轮换,这是非常合理和现代的制度。元朝虽然短命,但持续的60多年间,地方官没了造反机会,只不过亡于吃不饱的农民太多。朱元璋为什么在继承优秀的行省制度的同时还要同时实施分封?二十多个儿子封在全国,更有9大攘夷塞王实力强劲,导致他死后中央无法撼动地方王,燕王朱棣造反夺权成功。

而且到了清朝,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居然也分封了三藩,康熙帝曾评价三藩:撤亦反,不撤亦反。这种横竖都要造反的情况,康熙的爷爷们不是不知道,但清王朝却依然要对其分封。公元1673年吴三桂为首的三藩终于造反,康熙皇帝用了8年时间才得以平息,形势一度非常危急,幸好吴三桂老迈升天。

其实朱元璋和皇太极有相同的苦衷,到了明朝之后,分封制的意义对开国皇帝们来说,已经与周、汉、晋等朝代不同,不再是拱卫天子了了。以清朝为例,他们分封吴三桂等三藩最重要的理由是他们在消灭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战争中功勋卓著,而三藩最主要的作用也是镇压来自南方明朝和农民军的反扑。同样,朱元璋北方九个儿子诸侯号称“攘夷藩王”,他们的作用根本在于国防。

之前的两个---宋朝和元朝一个彻底放弃了国防,一个强大的不需要国防,但宋朝的灭亡让明清两朝认识到了适当强化地方权力的重要性。因此明朝和清朝是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骑兵以及南明残余力量的反扑,才设立了藩王。纵观历史,分封的藩王管理地方时,地方上不仅经济发展更好,在军事上展现出的战斗力更要远远高于行省制度和郡县制度下的地方军事力量的。那么,为什么世袭的藩王镇守边疆比轮换的牧、总督、巡抚更厉害呢?

分封制度下,诸侯更加尽心尽力,也更能灵活的部署防御策略

秦国的崛起是最典型的例子,因保护周王室有功,周平王东迁后把原地盘封给秦国。犬戎时刻威胁,其他诸侯又看不起,但秦国几代人励精图治,不仅按着胡人打,经过几百年时间后,更变得天下无敌。

试想,如果周平王没有分封,而是只派遣了一个的官吏去管辖后来秦国的地盘,这些不能世袭的官吏有怎么会尽心尽力的去发展呢?只怕周朝迁都后,北方少数民族会更加得寸进尺。

再以清朝与平西王吴三桂的关系为例,表面上看,清王朝与吴三桂之间不存在信任基础。但是清军仅凭自己的力量,剿灭南明小朝廷已经非常吃力,再想攻打云贵的张献忠和云南的桂王政权根本不可能。所以清朝只能承诺吴三桂去做云南王,告诉吴三桂“打下来的地盘都是你的”,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必然尽心尽力,先是平息张献忠的农民军,随后一路追到缅甸杀死桂王朱由榔。吴三桂想得美好:当年周王室答应姜子牙“不服的你都可以打”,姜子牙后人得令后拼命扩张,把齐国经营成了大国。总的来说,给自己干活,谁都肯卖力气。

除了激发诸侯的责任心,分封制度对于国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其灵活性。武则天之后,唐代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失去压迫力,开始由攻转守。此背景下,中央政府改变府兵制为募兵制,由此产生大批节度使,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权力增大,逐步世袭。但此后节度使们虽然相互征伐导致国家大乱,却依然有能力抵御外族。石敬瑭为了内斗把幽云十六州送给辽国,柴荣时只有半壁江山,却能从辽国手中夺回三个州。

但是宋朝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限制的非常死,他们没有权限灵活的调兵和指挥,对粮草的调配更是毫无办法。《水浒传》中的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历史上曾经是北宋名将,靖康之耻前几年曾经带兵反击金兵。救援太原时,因为不能节制友军,导致友军迟迟不支援,粮草又不济的情况下士兵眼见哗变,他只能被迫主动出击,终于导致他本人力战而亡,这件事很好的诠释了北宋为何国防羸弱,带兵者权力小的可怜。

与分封制相比,郡县制和行省制下的地方长官,因为随时会被更换,所以只会盯着眼前的政绩;而元明清行省制度下的地方官吏,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又被分离,一旦战争发生,根本不能够及时的形成有效防御。这两点,却又体现了分封制的优势。

​结语:历代君王决定实施分封制主要出于三点考虑,第一,希望诸侯王互相牵制,共同拱卫中央王权;第二,激励诸侯把领地当成自己的私产,竭尽心力治理;第三,明清的帝王们冒着巨大风险继续分封,更多是从国防考虑,通过分封给诸侯更大的利益诱惑,把国防风险摊到他们身上。总的来说,历史越发展,分封制的军事作用也就越明显,拱卫作用基本也就消失了。而诸侯就算明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收回封地是迟早的事情,但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往往还是会扑上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