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其实根本不认识祝英台?俩人甚至不是一个朝代的?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我国民间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化蝶凄美哀婉的故事,更是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令无数人为之感动。

但却有不同声音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在历史上却有其人,但并不是同一个朝代,更别提什么凄美的爱情故事了。

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梁山伯其人,最早在《鄞县志》和《宁波府志》中都出现过,书中记载:梁山伯为东晋会稽人,曾任鄞县县令,政绩卓著,被奏封为“义忠王”。

在在宋代大观年间明州(现宁波)知府李茂成所撰《义忠王庙记》中也有记载,梁山伯身为当地县令,英年病逝,葬在“九龙墟”。

但也有碑文记载,梁山伯任县令时,因治水积劳成疾,生前嘱人九龙墟为安葬之地。宁波一带还传说,当年为帮助百姓度过饥荒,梁山伯不顾皇帝禁打令开粮仓赈灾。皇帝听信奸臣谗言将梁山伯处死。除了这个传说,还有梁山伯带领百姓治水的情节,在宁波梁圣君庙的壁画中都有表现,而且庙堂内的三个牌匾分别写着:扶伦植纪、保境爱民、风节超然。

而祝英台是绍兴上虞人(今浙江东部)人,本为南北朝期间的一位侠女,劫富济贫。曾多次进入马府盗窃银两赠与百姓,后盗窃时中埋伏,死在马太守之子马文才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立碑,碑上写着“南北朝陈国女侠祝英台之墓”。

而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描写目前能找到的最早资料是唐人梁载言《十道四蕃志》。

书中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比梁载言稍晚的唐人张读在《宣室志》里有更详细的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张读是唐宣宗时中的进士,而梁载言则是武周时期的人。张读讲的这个故事有血有肉,是第一个详尽描述梁祝故事的人,而且点出了时代。如果谢安奏表,表彰梁祝墓为义妇冢,那么梁祝至少应该是东晋时候的人,与上文中的记载时间相符。

梁山伯任职的鄞令,就是现在宁波鄞州市,葬所鄮城,就是现在的鄮县,鄞县和鄮县这两个地方在秦汉史时就一直叫这个名字,一直属会稽郡。

隋唐之际行政划分有过变更,而鄞县与鄮县临近,治所曾经重叠过,所以鄞县县令死后葬在鄮县城西,至少从地方的行政划分来说,张读的记载没有什么问题。

而关于梁祝合葬墓,在宋人张津等编撰的《四明图经》里有更加确切的考证。

根据《四明图经》卷二—冢墓六:“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由此可见,至少在宋朝当地有文献存录其事,内容也是梁祝本为同学,梁山伯不识祝英台本为女儿身的故事。至于这是受到张读的影响流行开的故事,还是自东晋就流传下来的说法,就难以考证了。但后来开始编写以此改编的各种剧种,都是以张读的故事为原型,没有跳出这个故事框架的。

现存最早的《鄞县志》是在南宋年间修撰的,而关于梁祝的故事记载也和唐人大同小异,并且也是引述梁载言的记载。

综合来看,“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件事应该不是他编造出来的,而是早有此说。东晋至初唐,将近两百年,最早的故事版本难以考证,除非日后能在南朝人物笔记中找到更多线索。

总而言之,梁祝为同期人物,并且合葬,从目前史料来看是真实可信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