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曙虹 | 中国学校文化建设大趋势
在“十四五”和本世纪第三个10年的开启之年,中国的学校文化建设将会是怎样的走向?本文基于文献研究和经验判断为您描述了几种发展趋势。这八个方面不是逻辑严密的维度划分,而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侧面和视角所做的审视。我期待各位朋友(尤其是学校文化实践者)臧否与分享此文观点,共同促进我国学校文化健康、优质、可持续发展。①高品质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取向以2015年教育部实施学校品质提升工程为开端,高品质学校建设便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并持续成为各类学校发展的核心诉求,而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也成为其中应有之义。随着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特别是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布之后,学校文化建设必将全面进入高品质发展新时代。我国学校文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已取得丰富成就。就总体而言,今后的学校文化建设势必超越常识性、一般性的学理探讨和实践探索,将重心转向更具时代特质的、更能促进学校持续高位发展的议题,与时俱进地呼应和解决学校发展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引领学校创新发展,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依据对中国当代学校文化发展变革研究的总结,结合对当前和未来社会与教育发展形势的分析,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将聚焦于三个关键词:更自觉——这是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本体取向;更优质——这是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社会取向;更幸福——这是高品质学校文化建设的人性取向。②适应未来学校的文化变革对“未来学校”的探索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话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引入,在线学习、混合教学、泛在学习、移动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教育方式即将或正在逐步改变传统学校的运作模式,由此必将带来学校组织方式的变革和人际关系的重塑——新技术革命正以其强大的改造力、再生力推动学校的文化变革。然而,“未来学校”的文化进程并非“自然而然”地发生,根深蒂固的路径依赖可能使一些办学者不易及时觉察形势变化,或不愿、不敢轻易改变现状,惯性使然地继续坚守原有文化,以致不能有效地与时俱进。所以,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文化变革需要教育者们在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选择、文化组合与文化重构。同时,为避免落入重技术轻内涵、重物本轻人本的“现代化陷阱”,适应未来学校发展的文化变革将真正把管理重心指向以人性化为基本特征的文化管理,尤其应更多地强化个性、民主、尊重、自由的价值观,强化交往和分享的伦理道德,培育同伴教育机制,建立共同学习的文化生态,积极创生智能时代学校文化新形态。③课程改革将加速学校的文化更新学校文化与课程改革是互相制衡的,文化认同是课改深入进行的基本前提。从本质上说,课程改革就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再创造,系统的课程改革就是学校文化的变革,变革的过程就是学校原有文化与课改理念相互调适的过程,因而课改的整体推进必然要触及学校文化的根本。课程改革将是学校高品质发展的重要支撑,课改的长期性、深入性、复杂性要求学校必须作出相应的文化重建。在当下和今后一段时期,基于核心素养的课改、基于五育融合的课改、基于教育评价改革导向的课改、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课改等将成为主题和常态,这些全新的理念要求学校在育人目标、教育模式、师生关系乃至相应的观念与制度等方面都做出超越以往的调适和迭代升级,最终使学校文化与学校课程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共生。④学校文化特色化发展向纵深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是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也重申“鼓励支持学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并更是直接倡导“大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这些都为今后学校文化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特色办学的本质就是建构一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模式,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就是建设校本化的学校文化的过程。在我国特色办学已有近30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逐步落实中小学办学主体地位的今天,在教育“更加注重融合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基于特色办学的学校文化建设势必打破“为什么要办出特色”和搞了“特色”就丢了“本色”的质疑,超越以往过多关注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的形而下思维,走向宏观性、整体性、战略性的学校特色建构。这种深化发展的特色具有这些属性:内源性——植根于学校办学的历史自觉和内生机制;基础性——体现学校育人的根本属性;全面性——统领学校的全局工作和长远发展。⑤教育评价改革为学校文化提供新导向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办学的指挥棒。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见诸媒体的4800多字中六次提到“评价”一词,八部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专门提出了“强化评价导向作用”的具体要求,而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更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些顶层设计所提出的教育评价观念变革,以及办学质量评价、考试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总体要求,最终将聚焦和体现于学校当中。而要全面落实这些要求,必将触发学校办学理念、课程设计与实施、德育及学生发展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场馆与环境建设等“一揽子”的文化变革,以期通过学校文化建设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更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⑥多元文化将是学校文化建设重要议题发展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范围内的历史潮流。我国基础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文化选择。面对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深入推进,面对国际形势不稳定因素的增加,面对流行文化市场的急剧繁荣,面对学龄人口跨地域、跨民族乃至跨文化流动的加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将在下一代身上体现得越加明显。在坚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本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学校以其特有的属性,将发挥多元文化粘合剂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主动应对与整合多元文化的机制。一方面将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和弘扬,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另一方面将提升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判断和选择能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往能力,同时也要努力协调代际之间、城乡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互认,并将这一切最终落实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与选择能力以及文化创新能力。⑦专业设计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新常态中国的学校文化建设正越来越成为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教育管理者、教育设计者共同致力的焦点。我们一方面应坚持办学者在学校文化建设当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也必须认识到许多时候专业的事还需借助专业的力量去做。本世纪以来的学校文化建设热潮催生了我国独有的学校文化设计行业,现今不断壮大的这支设计队伍,加之一些学校文化研究专家的加持,可以凭专业智慧协助学校解决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提升问题,而学校环境育人功能的有效强化乃至“学习空间重构”,更是需要专业设计人员的创意设计。随着教育家办学治校的不断推进,随着行业分工意识和服务外包意识的强化,随着学校文化设计行业自身的规范发展及质量提升,教育领域的学校文化建设与市场领域的学校文化设计势必加大对话沟通与深度合作,“学校文化设计”将成为学校文化建设新常态。文化育人将不再仅仅是教育者们的使命,也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文化设计从业者着力追求的生存与发展之道。⑧集团化学校文化建设成为新课题近年来,作为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集团化、学区化办学机制被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角度说,集团化办学正出现一种倾向:那些加入集团的弱校自身的文化进程在领办学校的“文化扩张”中很可能被打断,从而趋向集团校文化的同质化、单一化。而从时代发展的总体趋势看,这种集权的、大一统的状态与信息时代“大家不同,大家都好”的多样化价值追求是错位的,是逆势而为的。那么,领办校与成员校将如何处理好“主”与“随”、“总”与“分”、“和”与“异”的关系,使成员校在汲取领办校优质资源获得快速发展时,也能像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那样,继续秉持文化自觉,继续保留自身文化的根脉与特性?尤其是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倡导“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促进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之后,集团化办学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学区内学校多样特色、优质均衡发展”的文化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将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