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
何海霞(1908-1998),满族人,原名何瀛,号海霞。他作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以极其坚韧的精神,在继承传统和接纳现代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住了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的笔墨技法和传统绘画的内涵,自发地不断掘取个人生活经验的源泉。
在绘画创作中何海霞不断尝试将个人生活经验的源泉,并将之与自己深层的心理体验、必要的理性思考、活跃的形式创造、悠远的民族艺术语言,以及东西方美术中可借鉴的成果融为一体。促成了山水画的现代化的转变。
他一生独特而具传奇性的经历,生活、思想和艺术上的几次大的转折,都与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和文化艺术革新潮流同步而行。他是中国画现代进程中的健将和革新者。
何海霞所处的时期是一个充满论争、困惑和畸变的时期。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中国画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突破和转变上。首当其冲的是中西美术两大艺术体系的碰撞和交汇。打破了文人画唯我独尊、高居中国绘画金字塔顶的稳定结构,扭转了文人画入主画坛经久不衰的精英意识,并以前所未有的批判精神,在中国画坛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和艺术革新潮流。何海霞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情景中投身其中的。
何海霞在在一九三五年拜师张大千,入“大风堂”门下。在八年抗战之后,他随张大千先生入川,遍游青城、峨眉等名山大川,外师造化,对景写生。两人朝夕相处,在老师卓越且富有灵感的指引下,何海霞学会了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并且领悟到了一位大家风范的艺术家应有的修养、胸襟和气度。
他艺术的转折始于“长安画派”,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指引下,何海霞在西安与赵望云、石鲁等一道投入秦巴山区、黄土高原深入生活,感受到新的生活气息,酝酿创作激情。1950年以前,何海霞的作品大多数是从古画中求突破,运用扎实的古画底子结合自然与个人情怀进行创作。如果说在与大千老师一起写生的过程中何海霞看到了自然的力量,那么在西安的这段时间着实让他见识了生活和人民的力量。
秦川八百里沃野,危峰峭立的西岳华山,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革命圣地延安,播撒火种的黄土高坡,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历史古城的旧貌新颜,甚至农村生活的小景,都是何海霞笔下新的内容、新的绘画题材。这也使他完全从旧画本中脱离出来,逐渐悟出了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何海霞从艺术实践入手,为中国山水画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许正如贾平凹所说:“知非诗诗,未为奇奇,海是大的,大到几乎一片空白,那灿烂的霞光却铺在天半,这就是何海霞。真正的中国的山水画,何海霞可能是最后的一个大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