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4)——庙 堂 巷
苏州老街巷之(4)——庙 堂 巷
庙堂巷名字源于曾有东岳二圣庙,如今东岳庙早已不存,仅留下名称。
长度406米的庙堂巷,宽1.3——4米,东入口临主路养育巷,早些年已经改造,都是三四层的新建筑。继续往西行进,巷子变窄,也渐渐有了老巷子的味道。
这个长406米的巷子,如今挂牌保护的古井竟有27口,平均15米一口。这些都是在人家宅院里的,不算路边的,我在路边也见到一口正在使用的井。除了生活用的水井,附近还发现一处古代消防水井的保护牌。庙堂巷临近的盛家浜巷、瓣莲巷以及庙堂巷西顶头横着的剪金桥巷也多古井。古代因井设市,井多就意味着市井生活的热闹。
直到民国时期,庙堂巷仍然异常热闹。苏州旧俗,逢三月十八东岳大帝生日,市民蜂拥至该巷的东岳圣庙祭祀。民国以后,这一风俗渐弃。有诗《庙堂巷》:灵雨灵风两块哉,当年巷祭庙堂开。只近香火都零落,无复神弦奏曲来。
建筑学家童寯的《江南园林志》说“城中有小园,以畅园、壶园为最”。所说的小园精品的畅园、壶园都在庙堂街,如今畅园仍在,不是常开放的园子,只在每月第一周末以提前预约的方式参观,每次预约限定五十人。而另一个壶园现已不存,刘敦桢先生的《苏州古典园林》对壶园有三百字左右介绍,只能在他的文字里欣赏了。刘敦桢先生对苏州园林的普查是在文革前1950年代后期,说明那时壶园仍存。
畅园占地2820平方米,原为清代建筑,民国初被潘姓律师购得修葺。
因畅园的主人引出庙堂巷的又一特点,就是民国时这里多律师居住,除了畅园主人潘承锷,还有吴曾善、蒋建之,另有一个有些故事的律师杨荫杭也住在同一巷子。
2016年5月25日杨绛去世,苏州人再一次热议起庙堂巷。杨绛在回忆父亲杨荫杭时,提到了他们当年购买并居住在庙堂巷一文厅的事。那时,杨荫杭因津浦铁路管理局租车购车舞弊案,执正义传讯交通总长许世英,导致自己被迫从京师高等检察厅长任上辞职,先回无锡老家,又至上海,再至苏州任开业律师,就住在庙堂巷的一文厅。他的妹妹杨荫榆也曾住在这里。杨荫榆任北京女子师大校长时,强势治理校风,刘和珍、许广平就是反对她的学生,后来被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文章里骂过。如杨绛回忆她三姑杨荫榆的文章里所暗示,被鲁迅骂过的人一定是“落水狗”,是很难翻身的。这位被鲁迅骂过的杨荫榆在日本占领苏州期间,为保护女校学生,抵制日本被杀害于吴门桥上,尸体落入护城河中。
杨绛的故居在庙堂巷经过变迁后,有些模糊,在她去世后,苏州的有心人认真考证,有人甚至去查老的房产档案,认为杨绛故居应该在16号的一文厅。此前是在庙堂街22号挂了一个杨荫榆故居的控保建筑牌,现在看不到了,估计是文物部门尊重了民间的考证意见。现在的一文厅有一个文物部门的保护牌,建筑名称是“忠仁祠”。简介内容大致是说该祠是祀明代光禄寺卿徐如珂,徐如珂为官清廉,以至于无钱建宅,里人各投一文钱集资建造,故名“一文厅”。
“忠仁祠” (或“一文厅”)现如今已被分割,散住着多户人家。门不在庙堂街临巷,与庙堂巷隔着一栋几层的新住宅楼。
杨绛在庙堂巷度过她最好的少女时代,并在这里与钱钟书结婚。杨绛说:“在庙堂巷,父母姊妹兄弟在一起,生活非常悠闲、清净、丰富、温馨。庙堂巷的岁月,是我一生最回味无穷的日子。”
庙堂巷有杨绛,也带来了钱钟书短住,满巷子就氤氲着人文气。而庙堂巷背面一条158米长的盛家浜巷也有陶氏宅园“桃园”,门前的两根石柱据说唐代西禅寺残留。桃园斜对面挂着“舒适故居”的牌子,导演、演员的舒适曾在1960年代的电影《红日》中饰演国民党王牌师长张灵甫,他的外孙子现在也活跃在影坛,在《情深深雨蒙蒙》中饰演尓豪,在去年热播的《都挺好》中饰演许大强的大儿子。而《都挺好》让苏州老巷子“同德里”、“同益里”成了网红打卡处。这就是苏州巷子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