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师园:堂基千载书香在
网师园:堂基千载书香在
网师园是一个有书卷气的园子。早在南宋朝,这里就是藏书家史正志的“万卷堂”,在万卷堂对面造园林名“渔隐”。如今的网师园,从大门进入,穿过轿厅,即是万卷堂,迎面的题匾“万卷堂”是吴门四家之一的文征明所题,顿时感觉“满窗日色文书香”。万卷堂主人之后,网师园历代的主人也有不少是雅士,让书卷气质传承下来。
网师园被赞为江南小型园林的典范。假山水景园林在园子中间,廊阁亭轩精致的布在水池周边,一园之中,尽享朝、午、夕、晚一日四时和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建筑紧凑也和谐地分布在中间的假山水景园林四周,东是居住区,西侧是宴乐活动区,北侧的看松读画轩、集虚斋、五峰书屋,以及西北角的殿春簃都是书房和读书区。书房和读书区占了远离街巷和大门的最安静的一个片区,也占了很大一块面积。徜徉其中,园子和建筑都没有显贵的阔绰样,有的是读书人的雅致和低调。
人说只有曹雪芹的自身经历才可能写出《红楼梦》,不仅仅指大观园内外的人事,就连那些家具物件、菜肴点心、衣物配饰,没有经历的人凭想象是没法下笔的。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理解一件事情也是这样,没有经历纯靠想象也难以理解。所以,在游看皇宫和一些显贵的宅邸时,听到一批批导游细说当年的场景,有时讲的活色生香,我总有些半信半疑。到底是生活在普通人家,想象力总归有限。而走在网师园这种巧小的园子,虽然展示出来的是远超出我所体验的精致,但所有的建筑和园景还是能够还原居住其中的场景,容易接近我能想象到的生活日常,有着可以触摸到的生活气息。
到了清乾隆朝,才有了网师园的名字。园主人宋宗元出自书香门第,辞官回家后就以“网师”自号,在网师园潜心著述,包括《巾经纂》20卷等,至今均有传本,现今书店里摆放的《正经》就是《巾经纂》现书名,这是一本处事谋略的书。当时与园主人往来唱和的有本地状元彭启丰,还有被乾隆帝称为“江南老名士”的邻居沈德潜,沈德潜故居就在园子隔壁。沈德潜近七十岁才中举入仕,乾隆一句“我爱沈德潜,淳风挹古初”,如此直白的夸赞,也足见沈德潜文采。据说沈德潜在朝是乾隆帝作诗的枪手,历史真相如何不得确知,但为乾隆的诗文修改润色一定会有的。他为宋宗元写了一篇《网师园图记》:“园名网师,比于张志和、陆天随,放浪江湖,盖其自谦云尔”。 “网师”与宋时的旧园名“渔隐”一个意思,都是自谦为渔夫归隐。我倒是十分欣赏这位“江南老名士”在文中结尾的那句:“咏少陵'高枕乃吾庐 ’,殆有因君之乐以乐予之乐者乎。故不辞而为之记”。为别人园子写记,也自乐,这本身就透着书卷气。
根据园中清朝有名学者钱大昕的《网师园记》石刻,可见宋宗元的网师园时间不长,钱大昕的园记已经是为另一家所写。文中也提到上一手宋氏购地治别业,也不过“曩卅年前”。
特别一提的是殿春簃这处别开生面的园中园。“尚留芍药殿春风”,芍药开在春末殿后,这园子是种有很多芍药的。阁楼旁的小屋本是读书处,小屋外的园子不大,亭子、湖石、树木倚墙而设,显的空间开阔,从园门进入,豁然开朗的感觉。还有一处天然泉水,一方水涵碧,称为“涵碧泉“。上世纪三十年代至抗战起,张大千、张善孖兄弟二人寓居这里几年,书画家叶恭绰也住在园内,因张善孖善画虎而在园内养有一虎,留给苏州人很多的轶事和传说,让网师园多了些有趣的话题。后来虎儿死,埋入园内假山下,园内墙上立有一“先仲兄所豢养虎儿之墓”的墓铭,正是张大千多年后在台湾手书,辗转到了苏州。到了在一九七零年代,一个美籍华人教授因在美国收藏很多明清家具,没有合适的存放空间,在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建议下,按殿春簃为蓝本移筑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建筑叫“明轩”。贝聿铭先生也参加了“明轩”方案的审稿,“明轩”所用砖瓦和木料都从中国运去,建造者是“香山帮”的传人,在这件事情上,殿春簃代表中国园林的名片。
如今的网师园,在夏秋季有了夜游活动。入夜,掌起灯来,隐约湖光山影中,古筝、箫笛声从不仅远处传来,私语切切亭榭回廊间。移步各处庭院,可以坐听评弹《枫桥夜泊》,可以远观舞蹈《春江花月夜》,还有苏剧《十五贯》在戏谑中让人开怀。殿春簃庭院里的昆曲《游园惊梦》,杜丽娘偶会走近游人,她摄人的眼睛和低回婉转的唱腔,说不定会惊破一个人的梦,被艺术激活一个别样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