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東書院】肝胃不和浅析
近年来,在中医药法、院内制剂备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利好政策的助推下,院内制剂研发与备案、老中医方剂的开发与市场化等相关话题在业内掀起一波小高潮,为此,中药大品种联盟特于2018年11月3-4日在北京《举办中医方剂/院内制剂研发及市场转化策略研讨会》,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麗東書院由山东中医药大学丁元庆、张安玲教授创办。书院以“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训,以“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为理念,弘扬“发煌古意,融汇新知”的进取精神,采用“日理临床夜读书”的模式,坚持“读书明理,临证求真”的原则。遵守法纪,自我管理,摒弃名利。以传道授业,传承创新为己任,以培养优秀中医人才为目标。麗東書院微信平台与中医传承平台微信建立合作,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微信开通麗東書院专栏,刊登麗東書院(微信号:LidongAcademy)授权文章。
⊙作者:张安玲
⊙编辑:一墨
1.1 肝胃功能互助
肝与胃,一脏一腑,一升一降,一主疏泄藏血,一主纳化而多气多血。肝之性喜升而恶降,胃以通降为顺。五行之理,木能疏土,肝气条达,中土疏利,亦即肝气的疏泄升发,有利于胃气和降下行。《灵枢·平人绝谷》说:胃肠“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言五脏则肝在其中,而胃肠气机又以胃气的下行为主导,“胃肠流通,气机畅茂”,因此,胃气息息下行,有助于肝气的疏发布散。肝藏血为刚脏,以阴为体,胃纳谷属燥土,喜滋润濡养,又为水谷之海,气血化源。《素问·经脉别论》提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木植于土,化源充盛,胃津胃液满盈,则肝阴肝血充足,对肝胃气机的协调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肝胃经脉相连
就经脉络属而言,足厥阴之脉,“挟胃,属肝络胆”。因而肝脉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胃气之和降,《灵枢·经脉》所说“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就是肝病及胃,胃失和降之故。
1.3 肝气疏泄,助胃腐熟水谷
胃以受纳腐熟为职责。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溢于肠,具有较强的消化饮食物的作用,有助于胃腐熟水谷及胃气和降。
人身五脏六腑,以五脏为中心,肝胃二脏,以肝为主,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肝气疏泄是胃腑通降的重要条件,肝气疏泄有度,气机调畅,则胃气和降,消化机能正常。故《血证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1.4 肝胃协调
生理上肝胃之气密切相关,称之肝胃谐和。若肝与胃某一方或两者同时发生病理改变,必然会破坏肝胃和谐的生理联系,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则称之为肝胃不和或肝胃失和。
2.1 肝胃不和的病理特点
(1)肝为起病之所,胃乃受邪之地
肝木胃土,土受木制,生理为克,病则为乘为侮。七情所伤,肝气被郁,病以肝气自郁本经为始,继而犯及它脏,而以胃腑最易受累。故曰邪在肝,逆在胃。肝气郁结,木不疏土,肝气太过,横逆犯胃,木旺乘土,胃失和降。华岫云说:“肝病必犯胃上,是侮其所胜一也”。
(2)肝胃失调,生化乏源
肝主升发,能调畅一身之气机;胃主纳化,为水谷之海。中焦化生气血,充养于肝,肝得滋养,疏泄有度。肝病“若一犯胃,则恶心干呕,脘痞不食”,从而影响后天气血生化。
(3)肝胃失和,气机逆乱
肝宜升,胃宜降,肝气疏泄,调畅一身之气,胃气和降,则五脏安定。肝胃失和,当升者郁结横行,当降者反顺为逆,二者互为影响,以致“初病肝气之逆,久则诸气均逆,而三焦皆受,不特胃当其冲矣”。《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华岫云曰:“木动则必犯土。胃病治肝。”
2.2 肝胃不和临床特点
(1)呕吐、嗳气
《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说:“呕为胃病”。呕吐、嗳气俱属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之症。肝脉挟胃贯膈,若肝气犯胃,或肝火冲逆,或肝寒及胃,以致胃失和降,气逆而作呕吐、嗳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肝胃不和之呕吐,有虚实之分,实者责之于肝,虚者责之胃,如《类证治裁》曰:“上逆而呕吐者,以肝气犯胃,或胃虚肝乘。”
(2)胃脘疼痛
肝与胃,土木乘克,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痛乃作,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沈氏尊生书》曰:“胃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肝胃失和之胃痛,大多初病在气,久则入络,其痛益甚,故有“肝胃气痛,痛久则气血瘀凝”之说。
因而说肝胃气机失调是胃痛的基本病机。
(3)吞酸、吐酸
泛吐酸水,虽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居多,亦即“诸呕吐酸,皆属于热”。吞酸、吐酸,多由胃中湿热郁遏肝火所致,如《四明心法·吞酸》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然总是木气所致”。因而吞吐酸水,虽出于胃,实当责之于肝。《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咽阻,吞酸痞胀,食入呕吐,此肝阳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
(4)食欲减退
肝泌胆汁主升,胃主纳谷司降,肝胃不和则疏泄失利,胃失和降,往往影响饮食物的受纳与消化,因而食欲减退是肝胃不和的常见症状。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欲食不下”。《临证指南医案》指出:“脉弦,心中热,欲呕,不思食……乃厥阴肝阳,顺乘胃口”。
肝胃不和,表现多端,然其诸症,每随情志变化而波动,是其临床表现特点之一。如《临证指南医案》曰:“情志不遂,肝木之气逆行犯胃,呕吐脘胀,开怀谈笑可解”。
调理肝胃不和,应以“泄厥阴以舒其用,和阳明以利其府”,益阴生津以柔其体为原则。
3.1 肝病为主,调肝为要,兼以和胃
肝气宜舒,肝体须养,治肝当先疏其郁,柔肝体和肝用。
肝气为病,郁结不舒,或郁而化热,治其苦辛为主,辅以酸苦;肝阴不足,宜酸甘化合,以补肝体,用药不宜辛燥。
3.2 胃病为主,和胃为先,须兼调肝
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补。胃之体,喜滋润,胃实则肝不能疏,胃虚则肝气来乘,故治胃病则应扶胃气,通腑气,和胃气以制木横,养胃阴以柔肝木,胃强则肝不犯,胃气降则肝气自疏。和胃亦须调肝气,于补泻之中,佐以调肝,使肝气条达而能疏土。
3.3 肝胃同病同治
或用“通补阳明,和厥阴”法,或用“理阳明制厥阴”法,随所宜而用之,如肝气挟胃中寒浊上逆,用吴茱萸汤,温肝以散寒,暖胃以降浊。
3.4 调肝和胃,用药有升降之别,柔润之宜
肝病则郁而不升,胃病则逆而难降,调肝当升,和胃须降。肝体阴而用阳,为刚脏,非柔不和;胃为阳土,喜润恶燥,非阴柔不肯协和。肝胃之病,多易化燥伤阴。调肝和胃,当肝胃阴液未亏,远柔用刚;肝胃阴液已亏,又当滋养肝胃阴液为主,故用药宜柔润而避刚燥,但柔润之中,须兼轻疏灵动之性,则无粘腻淹滞之患。
4.1 肝气犯胃
情志抑郁,肝气横逆犯胃,胃脘疼痛,攻痛连胁,嗳气频作,大便不畅,或呕吐吞酸,嗳气胀闷,苔多薄白,脉沉弦。治当疏肝理气和胃,用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为主。
4.2 肝胃郁热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肝热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得冷则舒,泛吐酸水,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治宜疏肝泄热和胃,用药忌刚宜柔,方选化肝煎。
4.3 肝寒浊阴上逆
肝胃俱病,肝气挟胃中寒浊上犯,胸满,恶心,呕吐清稀涎沫,头痛,食欲不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迟。治当温肝暖胃,降逆化浊,用吴茱萸汤。
4.4 肝胃阴虚
肝郁化热,灼伤胃阴,肝胃阴虚,胃脘隐痛,时作时止,食欲减退,或饥不欲食,口干咽燥,睡后尤甚,心烦不寐,大便干燥,舌红苔少,或光红无苔,脉弦细。叶天士指出:“胃为阳土,以阴为用,木火亢制,都是胃汁之枯”。故适当甘平滋胃,凉润柔肝,叶氏养胃汤加减。
4.5 胃虚肝乘
胃气不足,中气虚弱,肝气来犯,曰土虚木贼,胃脘疼痛,得食痛减,神倦乏力,胃纳减少,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或弦缓。本证以胃虚为本,治宜益胃缓肝,四君子汤加杭白芍、生麦芽、酸枣仁、天麻。
[本文来源:麗東書院(微信号:LidongAcademy),首次发表于《陕西中医函授》1989年第3期,此次发布作者有修改。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