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街巷之(39)——装驾桥巷
苏州老街巷之(39)——装驾桥巷
装驾桥巷的名字解释也有点语焉不详。先是说北宋名将章楶宅第在巷内,巷名章家桥巷,后又附会上吴王嫁女在此装嫁妆的故事,演变成现在的巷名——装驾桥巷。
说到章家宅第,我看过苏州本地文化学者柯继承的一篇文字介绍,有关于桃花坞一带章园的研究。当年章家聚族而居在苏州城北的桃花坞一带,章园即章楶的桃坞别墅占地曾达七百多亩。柯老师的文章是论证苏东坡的《思堂记》与章楶章园的关系,虽然柯老师否定了《思堂记》与章园的关系,但苏东坡与章楶属于同时代的人,他们之间有词的唱和,特别是有《水龙吟·杨花词》唱和的一段佳话。章楶是北宋名将、诗人,功绩多在西北宋夏战争的边关。看他的履历,在苏州的时间并不突出,最后终老也是在河南。不过他对于苏州的影响很大,特别是桃花坞。有人认为桃花坞一名就源于章楶居此广植桃花,虽然包括柯继承老师在内有学者存疑或否定。桃花坞毕竟是苏州的一个地理标志,后来明代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更是让桃花坞一名天下皆知。
章氏在苏州有着一定的影响力,苏州有章氏文化协会。我有幸识得柯继承老师,他著有《苏州街巷志》、《大明苏州》和古吴轩出版《典范苏州》系列中的《耳畔苏州·听声·吴语》。其中《大明苏州》是研究仇英版《清明上河图》,我有幸获柯老师赠送一本。据老师在聊天中介绍,他当年在上海师院就师承章太炎的入门弟子王乘六教授。章太炎也是章氏一门。
至于吴王嫁女在此装驾,是哪位吴王,是哪个王女,可以有多种想像也是很好。安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吴王光鉴” ,根据铭文记载是吴王阖闾(公子光)送给女儿叔姬的嫁妆。穿越了超过两千六七百年,还有当年嫁妆存世,看起来吴王嫁妆丰厚贵重。既丰厚贵重,在装驾的地方也会折腾许久,引起围观,留下历史记忆也是有可能的。
装驾桥巷所在的城北一带,不仅仅是章园和桃花坞,本身就是一块上风上水的好地方。如今的人民路虽然到清代始名“卧龙街”,街的格局如卧龙应该更早。关于范仲淹办义学选址的传说,已经有龙尾、龙首一说,也就是后来的府学(现孔庙)为龙首、北寺塔为龙尾。装驾桥巷在这条龙脉上,临近北寺塔这一龙尾,看来地势不错。在装驾桥巷的中段,有一条南北向的支巷,名为殿基巷,据传因太平天国一个将领计划在这里建宫殿而得名。太平天国占据苏州时间太短,估计宫殿没完成地基,太平军就失败撤离了,却由此可见,这一带的风水。
今天,这条三百五十米长的巷子已是寻常巷陌。东段临皮市街已多是半新不旧的居住小区,西头临人民路一样是现代建筑横在巷口。不过巷子深处还是很有老街味道,从寻常门户探头进去,能看出里面层层庭院,自是当年的大户。中段的“残粒园”是这条巷子的名片,如今门头有控保建筑保护的牌匾,显示的是“吴待秋、吴䍩木故居”。这是一对画家父子,再往前一代也是画家。父亲吴待秋是晚清民国间人,比吴昌硕年幼但交好,也参与发起成立了杭州西湖的西冷印社。吴䍩木受家学影响,后来成为苏州国画院院长,他十岁多就搬来苏州,住在这个巷子里的残粒园。据说在1949年后的十年他闭门谢客,在残粒园内潜心画作,反复临摹郑振铎编的《域外名画集》一千多幅名画,和历代百余家名作,画完了父亲留下的九千多张宣纸。
我查阅了刘敦桢教授1970年代所著的《中国古典园林》,其中有对残粒园的介绍和测绘图,也有照片。园子只有140平方米,面积虽小,造园人善于利用空间,园林的元素俱全且布局合理。刘教授还负责任的说出了园子的局限:池岸嫌高,且起伏少,四周的墙面也缺少变化。
园子原主人是扬州盐商,画家吴待秋更名为“残粒园”。有说名字源于“红豆啄残鹦鹉粒”,或者“香稻啄馀鹦鹉粒”,不管怎样,“残粒二字”该与园子很小有关系吧?
据说残粒园目前仍由吴家人居住,这在苏州古典园林里是唯一的。估计后辈人众,现在的入口门厅就是灶房。我冒昧再走到轿厅位置,虽然堆着杂物,却有一鸟笼,一只鸟不停的叫。再走一进,另有一家在做饭,我问了 园子似是不能从这一路进去,就知趣的退了出去。在巷子远处就看见院内有高大的玉兰树,看枝干就知是有些年头的树了,不过进院内从这西路住宅的院墙看过去,也不是刘敦桢教授所画平面图的花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