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学论语#7.1【2016-12-3】
#每日学论语#7.1【2016-12-3】
【原文】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传述旧章而不创制新义,信奉并喜好古代,私下自比于我们家乡的老彭。
【微言微感】
老彭者谁?
商代的贤大夫也。相传他长寿而好述古事,有贤名。
孔子自嘲:俺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彭祖是我学习效仿的榜样。
“述”,阐述,或者传述。“作”,发明,创作。
据说,蚩尤作兵,仓颉作字,皇帝发明指南车,文王创造八卦,这些都不是抄袭,而是实实在在的原创。
在孔子的心中,古人先贤那里,好东西数不胜数。先不要慌着创新,先把老祖先的好东西弄清楚,搞明白,把好的继承下来,把不合时宜的修订革新。
总之一句话:不懂,不要装懂;没有继承,不要谈发展。
孔子一生主要的精力,就是对先贤著作的传承。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
为什么不把这些说成自己的创作?
首先,不能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把别人的作品,拿过来换换包装,就说成自己的原创。心里不虚吗?良心能安吗?
第二,所谓真理,一定是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事实的检验,反复验证无误才能叫做真理。研制了一种疫苗,还没有经过反复验证,就赶紧申请专利,赶紧大批量生产。有没有副作用?会不会治死人?
有一个叫做张悟本的,自诩为养生食疗专家,写了一本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宣扬"绿豆治百病大法",以至于引发市场绿豆涨价。 2014年2月20日,张悟本因脑梗入北医三院住院治疗。
后来,真相大白:他的学历是伪造的,他的经验是子虚乌有的,他的论著是瞎编乱造的,他的一切都是坑蒙拐骗的。
学问这件事,不一定完全是真理,但是不能瞎编乱造。要言之有理,要言之有据,要言之可信。很多大儒博士,一生原创作品并不多,一直在考证编著,但因为严谨,经得起考验,所以永垂不朽。
曹雪芹的作品并不多,一部《红楼梦》记述了自己一生,或者自己的一生熬化了,结晶成了一部《红楼梦》。
有创新吗?全是事实嘛?
毕竟是小说,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们透过《红楼梦》,看到的却是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有合理的想象,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作品,一定都是重根据,有根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
孔子好古,尤其是对古代先贤的大德,对古代文化的精华,对古代典籍的精髓,他充满了敬仰。所谓“信而好古”,其实就是对古典的顶礼膜拜,忠贞信仰,勇敢地捍卫。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夫子对古乐的痴迷由此可见;“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对传承周礼的使命感非常明确。在整个《论语》中,孔子一直在摇头叹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礼崩乐坏。他是真的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使命和担当了。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但是,我要问,当下的我们,需要回到过去的一切?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历史的车辆滚滚前行,我们已经回不到大唐、大汉、大秦时代了。即使穿越回去,那还是我们需要的生活吗?
没有煤,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汽车……我们还适应那样的生活吗?
孔乙己在研究“茴香豆”的“茴”有几种写法问题上,殚精竭虑,熬白了头发,但是,有用吗?对当下的生活有帮助吗?对未来的日子有影响吗?
就像我们学习电脑,目的就是应用,服务当下的生活,如果我们把大量时间耗费在背诵286,386的操作原理,记忆如何进入DOS系统的步骤,这几乎是在浪费我们的生命。
过去的已经过去,我们无法回去,也不想回去。那些钻木求火的技术,刀耕火种的技术,狩猎能力,屠龙之术,既然无用,不学也罢。
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站在时代最前沿。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同样面临继承和发展问题。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民族的根在哪里,魂是什么,但是也没有必要一味追忆过去。
一些学校,劳民伤财给学生购买汉服,轰轰烈烈推行传统文化,学习二十四孝,诵读《四经》《五书》,幼儿园就开始诵读《道德经》《弟子规》……我不认为是最智慧的选择。
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这是民族精髓吗?
伯夷叔齐饿死不食周粟,这是民族气节吗?
社会发展到现在,要求我们每一个公民,具有公民文明素质,需要独立思想批判思维,需要创新精神开放胸怀,需要平等博爱,而不是对权威的迷信……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需要我们一分为二看待。做学问需严谨,同样需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