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抑郁症
青少年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之前,我们所能看到的抑郁症消息,大多是和成年人有关。其实,青少年和儿童也会饱受抑郁症的困扰。相较于成年人,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比例更高,根据最新版的《2020抑郁症患者群体调查报告》显示,72%的患者确诊年龄在25岁之前,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的初次确诊时间集中在中学、大学和工作阶段,即青春期开始后。13~17岁是抑郁症的高发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实际上,抑郁症的成因复杂,谁都无法三言两语讲清楚。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抑郁症的发生和长期的慢性压力息息相关。
美国临床神经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在他的著作《自驱性成长》中对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提出了一项新的看法:新时代的生活削弱了孩子原本具备的压力应对机制,这导致了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大规模的爆发。
对于我们的大脑来说,理性并不比感性更高贵。人类和其他所有哺乳动物感受到压力时,大脑中的杏仁核会让大脑进一步关闭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皮质,从而让个体对威胁回以本能反应。这个生理设置是为了应对偶然出现的危机,它能让远古的人类在遭遇猛兽的时候,关闭自己的思考,尽力地逃跑、对抗,甚至装死。这种设置提升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概率,也被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人类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持续“开启”压力反应的能力。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慢性压力中,会让杏仁核变得更大,反应更敏感,还会导致前额皮质持续紧张,结果就会让人变得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尤其是孩子经历高水平的压力和疲劳时,会越来越容易感到持续焦虑,于是导致大脑反复受到抑郁情绪影响。斯蒂克斯鲁德指出,处于长期的慢性压力之中,恰恰是目前发生在世界各地许多孩子身上的事。制造这种慢性压力的并不是多么重大的危机,而是持续的失控感。
在11年的青春期教育经历中,我接触到很多孩子。他们中的绝大部分都对同伴的评价很敏感,一次不友善的对待,可能就会让他们困扰好几天。而由学业所引发的家庭、学校带来的慢性压力,可能会让青少年持续暴露在失控之中。
如何面对抑郁症
首先,你可以去医院寻求专业的帮助。尽管网上随手一搜就能找到各类不同的抑郁症检测量表,但缺乏专业相关知识会让你自己无法正确使用量表去获得准确的检测成果。精神科或者心理科的医生更专业,更权威,他们能够给与你更恰当更合适的帮助。其次,请告诉自己,哪怕是真的生病了,也不是你的过错。
如果你是一个抑郁症的患者,你身上的疲乏、极端情绪、成绩上的波动,不是因为你懒,缺乏意志力,很可能是因为生病造成的。你并不需要为得病羞耻,就像感冒一样,当你开始正视它,开始采用科学的治疗方式,就有可能战胜抑郁症。然后,请及时向家人求助,大大方方地向家人坦诚生病的事实。请相信爸爸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愿意支持你的人,他们会协助你度过难熬的抑郁时光。
抑郁症是“心灵的感冒”,也是漫长的“蓝色忧郁”。作为一种疾病,它理应获得我们的警醒和重视。但面对抑郁症的患者,我们的关注最好不要只集中在“抑郁症”上。当我们过度关注“抑郁症”三个字时,就好像为他们贴上了一个新的标签,就无法再看见标签以外的他了。比起病症本身,我们更需要关注得病的那个“人”。我们不需要把他/她当成易碎品,给予同情式的关心,而是要越过抑郁症这个标签,看见这个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澳大利亚插画家马修·约翰斯通自20岁出头就被抑郁症困扰,他形容抑郁症是一只“大黑狗”。面对被“大黑狗”充斥的生活,他曾奋起反抗又无力地躺倒在地,努力自救却还是被“大黑狗”制服而无法动弹。“黑狗”一度令他彻底屈服,几乎失去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决心。然而凭着一丝抗争的意志,他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正视抑郁症,不再独自抵抗,并逐渐治愈。在治愈之后,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我有一只叫抑郁症的黑狗》。这本书帮助更多人了解了抑郁症,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心灵上的治愈。
抑郁症,就好像是那只“大黑狗”,但是只要我们不放弃,有朝一日它就会被驯服。就像太阳的升起,生活中的每个转角都有希望的存在。抑郁症不是绝症,它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它需要被我们看见,也需要被重视,唯独不需要的是我们的恐惧和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