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罪恶的双手在审判罪恶的人——《朗读者》

我们用罪恶的双手在审判罪恶的人——《朗读者》

2019-08-24

今天主要给大家说一个改变了我的世界观的一部影片——《朗读者》!

故事讲述一名20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少年迈克和一名中年女子汉娜展开的一段忘年恋,但汉娜不久不告而别。迈克后来成为年轻律师,再度见到汉娜时,由于她在战争后期中担任一个集中营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迈克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比她以往纳粹时代更糟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迈克一时的犹豫铸就了两人终身的遗憾……

为什么会说这事改变我世界观的一部影片呢?

因为与以往的经典二战题材影片相比,这部电影的焦点和视角是独特的。

《辛德勒的名单》焦点是不惜一切代价解救犹太人生命的德国商人,是反对纳粹暴行的英雄。

《美丽人生》和《钢琴家》焦点都是集中营的受害者。

而《生死朗读》是电影史上第一部聚焦施害方的二战题材电影,主角汉娜曾经是集中营女看守。

影片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汉娜这位女看守身穿党卫军制服、佩戴徽章、挥动武器的场景,甚至都未再现那场夺取三百多名犹太人生命的罪恶,而是把焦点放到了本应是普通人的集中营女看守身上。

电影用大量笔墨描绘了女主角汉娜的普通人身份,她对生病的陌生男孩表现出关爱,他在聆听朗读时眼中尽是温柔,她在公交车上兢兢业业地工作,她在教堂里听着孩童们的歌声动情流泪。

但是在二战中如果没有像汉娜这样的普通人的参与和支持,希特勒何以能一手遮天?

纳粹屠杀何以能实施?

或许你会这样问我,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说服你!

但是,我是另类,我认为汉娜做的是对的,虽然我知道这样说出来并不好,但是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我的世界观养成以及改变了!

当我看到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就知道汉娜有罪,仅仅只是因为那300人的行为就可以说她有罪,但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而已,因为那些都已经过去,我们是在后来去审批这一切的!

迈克的老师不是说了吗,8000人的纳粹工作人员,只有少数的人是有罪的,那是因为不违背!

现在看来,汉娜的做法是有罪的,但是在当时看来呢?

但是如果是你,又该如何呢?

这是汉娜问法官的,也是导演想要传达给我我们的问题!

汉娜的做法是最符合当时的纳粹行为的做法,这是对的,我们之所以感觉不对,那是因为我们是站在现在的道德制高点上去说去理解,但是按照当时的情况呢?

汉娜并不是没有罪,只是因为战争让一切善良普通的公民变成了屠夫,你不做,或许死的就是你,而人是有着自己的人性的,谁知道呢?

所以,这部片子在我看来,没有谁对谁错,我只想知道: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呢?

当这个问题被抛到我面前的时候,我也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样的问题,毕竟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仅仅只是因为没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罢了……

影片在塑造汉娜的人格时完全没有把她视作十恶不赦的屠夫,而是把她视作德国的普通公民。

她诚实,以至于在法庭上为自己招来横祸,被其他被告集体陷害;

她刚毅,以至于两次断然代替懦弱的男主角做出选择结束自己的恋情;

她忠于职守,无论是在集中营中当看守,还是在公交车上当检票员。

也许她唯一的缺陷只是不会写字,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两次做出了放弃更好工作机会的决定,甚至不惜以终身监禁为代价。

而她身边的一些人却在自觉不自觉地与她形成对比,包括男主角迈克在内。

联想到影片初汉娜用主动的拥抱去温暖那个身患重病的迈克,从而燃起了他压抑已久的激情,而20年后,同样是一个飘雪的冬日,迈克的冷漠却直接浇灭了汉娜仅存的生存火焰,这种对比何其强烈。

再来看看参与纳粹战犯审判的这些人吧:

冷漠自大的法官,除汉娜以外所有自私自利的被告,大批不明真相的群众以及焦躁不安的法学学生,他们和汉娜形成对比。

法官所代表的冷酷、其他被告所代表的怯懦与龌龊、群众的盲从以及学生们的偏激与武断,这些恰恰都和汉娜在之前所表现出来的诚实与坚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最终被判以终身监禁的却是汉娜,难道这不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吗?

这是一代德国人之间的矛盾:第一代的问题被抛给了下一代,受伤的下一代和没受伤的下一代的对比(迈克和他的同学),审判者与被审判者的对比(汉娜与迈克或是我们、汉娜与那个成年的小女孩……)

人性地丑恶与弱点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我们很容易有一种想法:这种审判是公平的吗?

那么一个人又凭什么审判其他人?

仅仅是因为法律吗?

这些问题的结论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起码本片给了我们一个借鉴,如果说汉娜的敢作敢为代表了影片主创人员理想中的一种精神境界的话,那我们大多数人仅仅就是片中迈克那样的矛盾集合体,无力在现实中找到出路,而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安慰或是蒙骗自己,当这两种人碰撞在一起,悲剧便产生了。

我们用罪恶的双手在审判罪恶的人!

这让我想起当年的耶稣救妓女的故事,谁能无过,你又凭什么审批他人呢?

影片真正想表达的就是对于这样一种生存形式的不满,这种不满写在影片每一个温情与冷漠交织的场景中,贯穿于影片始终。

这部影片就是那个年代对于德国社会的真实写照,每个人心中都藏了无数的秘密、无数的看法,而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与德国人保守的性格又使得他们无处宣泄,因此我们看到迈克最终选择了去倾诉,在汉娜的墓前向自己的女儿去倾诉,因为经历过大喜大悲的他已经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

这或许是人性的一个悖论,总是在一切都结束之后才明白去感悟,而在之前却茫然不知所措。

《朗读者》打动我的不仅仅是凯特·温丝莱特的裸体,更多的是那位风烛残年的汉娜·施密茨悬梁自尽的身影——这位泰坦尼克号上的老肉丝曾经在成就了一段世纪浪漫之后把她的“海洋之心”还给了大海!

而这一次,老肉丝缓慢、滞重、无依无靠,她把生命还给了世界,而导演甚至不忍心让我们看到她自缢的样子。

脑中再一次回想那年的耶稣:谁能无过,你又凭什么审批他人呢?

————完————

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