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散文‖【一篇文章一堂课】◆鹿钦海

作者简介

鹿钦海,山东高密人,现居山东东营,自由撰稿人。

一篇文章一堂课

年轻时候,在一个企业子弟中学教书。上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就安排了很多教学比赛。有年,先参加了县级比赛,还有幸获得了教学能手称号,紧接着学校就要组织自己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我刚讲完了县级的课,就又完善了一下那个教案,把那课又直接拿到了本学校另一个班级的课堂上。

本以为稳操胜券,却铩羽而归。当时很多老师对我说,同样一个教案、还是一个老师讲的,第二次讲的应该比第一次更好啊。出去比赛获奖了,参加本校的比赛却惨遭淘汰,这其中必然“有戏”,但其中的故事你知道吗?

原因当然是后来才知道的,只是因为一个后来成为我“长辈”的人,跟某领导有些“不和谐”,某领导便“评比”之前做足了功课,轻松把我“拿下”。

我当初肯定不知道水深程度。当时一个评委师兄,曾悄悄拿出一沓“评委打分”表来,我的那沓,有某评委唯一用铅笔打的,78分、倒数第一!师兄哑然之后,又拿出其他的“评委打分”,那唯一用铅笔打分的,都在90之上。

我很快就知道了,这个78分,原来就是那个连“阅读理解”、“阅读分析”都搞不清楚的家伙。虽然78分作为最低分取消了,但其他几个类似78分的“正能量”评委,还是助力某领导,把我给评了下去。

后来按照这个某领导在会上的说法,评比也是公开、公正、公平的,评出了优秀、评出了士气之类。只是,这个退休后连遇到些老同事都忐忑惴惴、急于躲开的某领导,既然那么公平、公正地做人做事,为啥过街仓皇如此?

其为一则。另一则更为离奇。某年单位要举行论文征稿评比活动,是在全集团公司范围内征文,论文只要是当年的即可。那年我正好在《中国旅游报》企业版头条发表了篇文章,编辑还亲自给我电话,说文章填补了“旅游研究空白”之类。特别是文章还结合了我当时工作单位实际,起到了些广告效应。感觉如果按照实力评比的话,获奖问题不大。

但这次汲取了上回教训。因为某个管事的评委,当年因为“什么什么”问题离开“要害岗位”的,我还曾经对他负责的某个“岗位职责”,横挑鼻子竖挑眼地点出些“错别字”来,让他一时“下不来台”,所以我断定“获奖”肯定没戏。但是,为了看到一出更精彩的戏,让这个“管事的评委”正能量大爆发,某天便故意“遇上”他,告诉他我的这篇文章,如何如何。这家伙虽然胸无点墨,管理某个企业的时候,连机床都让“内贼”抬走了两台,此时却已经掩饰不住“即将复仇”之得意。虽然,离开的时候还不忘假装“客气”地表示了“佩服”…

评比结果正如所料,我自然名落孙山。但该文随后获得了市科技成果二等奖,还给了些比公司更多的奖金。虽然荣誉也高了个等级、虽然也早就知道不会获奖、虽然也看到了某评委的淋漓嘴脸,但心中总感不快。

一篇文章、一堂课,只是一个人水平或者实力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是衡量一个人素质可以达到某种程度标签,并不就说明这个人会如何如何。因为还有一贯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之类。水平高的,未必就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就是这个道理。可就这么点事,一个管事的,都能故意“良莠不分”、甚至颠倒黑白至此,何也?

大家因此也不难理解,屠呦呦为何不能评选为中国的院士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