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小伙6岁吞下哨子隐瞒父母20年,只因当初害怕不敢说

 文丨 优宝
来自深圳的林先生今年才26岁,可一个奇怪的病症却折磨了他整整20多年!
他一直怀疑,这可能跟一个哨子有关……
 6岁那年他吞下一个哨子
肺炎对于小林来说就像是“老朋友”,时不时的就会发作一下,20多年的时间里他也总去医院检查,但结果总是显示一切正常。
就连医生都感觉到奇怪,将他的病情归为特殊案例。
可这次,“老朋友”来得太猛烈了些,小林也和医生讲起了自己的疑虑。
6岁那年他拥有一只会发声的小黄鸭。
有一天,他闲来无事,出于好奇就“解剖”了小黄鸭,还把里面用于发声的橡胶塞拿了出来。
他想要进一步看个究竟,结果一不小心就把橡胶塞吸了进去。
小林对医生说:“我也不敢告诉父母,就自己检查。从小时候到现在,我的肺部总会有不舒服,病情一直反反复复,但我自己没法确定异物是不是在肺里面。”
但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自己除了总得肺炎,其他方面也没什么毛病,也许身体已经将哨子吸收掉了呢?小林如此猜测。

医生知道后安排他做了CT检查,这一查可不要紧,虽然图片中看不清是什么东西,但的确有个异物卡在了小林的右下叶支气管内。

在用支气管镜做了更详细的检查后,终于找到了导致小林反复患肺炎的元凶——已经被脓痰包裹住的那个哨子!
因为哨子是直筒型的,和支气管的管壁非常相似,难怪查了这么多年都没有找到。
通过手术终于将哨子取了出来,小林也感觉人都“神清气爽”了,说话也很有力气。
他的故事也冲上了热搜,不料想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写下自己小时候类似经历的网友,都用了同样一个理由——我不敢,怕被父母骂。
父母原本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什么时候起,变成了孩子最不敢说出的恐惧?
父母的爱,既可以是结成亲密关系的网,也可以是将孩子越推越远的高墙。
孩子的每一次“我不敢说”背后,都藏着无法言说的痛。
 
不敢开口的孩子喜欢逃避
儿童心理学奠基人德雷克斯说:
“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
当孩子惹事后,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怎么看?
动辄被责怪的孩子,宁可打落牙齿和血吞,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
一个作家说起一个朋友和他儿子的故事,特别让人唏嘘。
在那个朋友眼中,自己全心全意地爱着孩子,是一个超级好爸爸。
孩子长大后,功成名就,爸爸欣慰不已。可有一天,孩子却突然不告而别,再也找不到踪迹。
多年后的一天,父子俩偶遇,爸爸百感交集,满眼含泪,40多岁的儿子却落荒而逃。
这个爸爸很纳闷,自己是最爱孩子的人,为什么在他眼中就变成了瘟神?
因为在孩子那里,爱早就变了味道。
没考100分,低落的他没等到任何安慰,却被爸爸拽到他最心爱的玩具旁,说这些影响他学习,逼着他一个个亲手砸碎。
但凡遭受一点点挫折,等待他的永远是冷嘲热讽和最残酷的批评打击。
父母的接纳和爱,才是孩子安全感,归属感,自信心的来源,也是构筑孩子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底色,影响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得不到接纳和爱的孩子,始终处于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匮乏的状态。
内在的委屈和憋闷无法排解,负能量积累超过承受能力,心理秩序紊乱了,自我消耗达到临界值,孩子就只剩下一条路——回避逃离。
毕竟说出来的代价太大了,会被骂、被批评、不被爱、不被理解,所以他们干脆就不说了。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都是这样破裂的,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不可靠的,不值得信赖的,亲子关系也被越拉越远。
爱之深,责之切,可能是亲子路上最大的谎言。
责备和谩骂,在孩子那里非但不会转化成爱,还会变成伤害。
孩子需要的,是最包容的爱和最直接的表达,这些包容和善意,才会点亮他们的笑容。
 养出一个畅所欲言的孩子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的问题,每种异常行为的背后,一定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
孩子遇事不敢告诉父母,是因为父母的应对方式让他不敢畅所欲言。
养出一个对父母无话不谈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课。

别急着怪孩子,先听听他经历了什么
很多家长有一种奇怪的逻辑,孩子在外面受委屈了,总是首先数落他:
“你不乱跑/不淘气/不去招惹它,怎么会如何如何?”
“早跟你说过了,你偏要如何如何,现在傻了吧?”
“活该!看你下次还敢不敢!”
孩子受到伤害时,恰恰是最需要抚慰的时候。
但有的家长似乎生怕被指责教育不到位,遇事总是率先怪孩子。
“一坦白就被怪,所以不坦白就不会被怪”,孩子有这样的认知,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无论孩子惹了什么事,我们首先要摒弃的就是数落、批评、责怪。
不妨先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别着急,慢慢说。
孩子需要的是一个救援者,而不是一个训导者。
不必担心被责怪的孩子,才不必费尽心思去隐瞒。

别敷衍孩子,不论他说什么都认真回应
微博上看到一位妈妈,孩子无论大小事都跟她说。哪怕胳膊上刮了一个红印子、被蚊子咬了一个包,也要告诉她。
妈妈虽然有时候会感到烦,嫌孩子一点芝麻绿豆的事也要分享,但还是会认真听他讲自己的想法,认同他的情绪。
孩子因此很愿意分享自己,每天放学都叽叽喳喳地说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跟家长分享,是因为家长只把他当小孩子应付了事,没有当作一个真正的沟通对象认真回应。
谁愿意热脸贴冷屁股呢?不被重视的孩子,久而久之也不愿意“上杆子”坦陈自己。
认真聆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共情他的每一次感受,得到响应的孩子才不吝于表达。

别质疑孩子,让他感受到爱和信任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的易瑶妈妈,经济条件不好,女儿向她索要校服费,她都要训斥一番。
后面只要易瑶一提到钱,她就以为女儿变着法地要校服费,不给钱还骂她。
易瑶就再也不想提了。
即使后来得了妇科病也不跟妈妈说,自己偷偷找小诊所解决时被同学撞见,这才引发了校园霸凌,酿成悲剧。
爱的最好证明,是信任。
一个被无条件信任的孩子,才会信赖父母,遇事敢仰仗父母。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伴随着质疑、羞辱、失望,那么他在自卑的同时,也会本能地远离,不愿意再去大人跟前碰壁。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说,孩子内心最渴望父母说这5句话:
1、对不起,一句对不起,可以缓解孩子内心所有的委屈,让他知道自己是足够好值得被爱的;
2、谢谢你,一句谢谢你,可以让孩子忘掉所有的辛苦,让他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被需要的;
3、我爱你,一句我爱你,可以让孩子知道只要有你在什么都不怕,他是安全的被爱的;
4、我为你感到骄傲,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让他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我永远不会离开你,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爱被看见,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有归属感的。
被如此温柔以待的孩子,哪怕有一天犯错了、闯祸了,也敢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把父母当作第一倾诉对象。
因为他知道,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能被尊重、被倾听、被理解、被信任。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