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互通,细思极恐
平台互通,细思极恐
文/蔡朝阳
9月9日,微博、朋友圈流传一则业内传闻,有关各平台须按标准解除外部网址链接屏蔽的消息,疑似指向微信。这个消息的通俗说法,叫做“平台互通”,其真实性目前尚存疑,但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家长,想起来,还颇为担忧。
我不明白究竟什么样才是所谓的“平台互通”。反正目前的状态,我看不出有什么特别需要改变的地方。
因为互联网发展至今,由商业规律和自由选择呈现目前的状态,各大平台各有自己主要面对的受众群体,这挺正常。每个app,各司其职,用户出于自己的需求,进行有效选择,这也是出于对自己的负责。我们会知道,什么app是卖货的,什么app是做短视频的,什么app是学习的,有什么需求,就去什么app。大家功能各有差异,但智能手机只有一个,来回切换,都能搞定。
对未成年人也一样。现在,自己拥有一个智能手机的孩子越来越多,他安装的应用里,也许游戏,有短视频,也有社交网站。
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的痛点在于,手机已经夺去了孩子们很多有价值的时间,本来他们可以拥有更多更有意义的真实生活。但至少我们还有一定的掌控感,知道孩子用什么app,就知道他在玩什么。因为这个APP是单纯的,是何种功能,付费或者不付费,很明确,游戏就游戏,购物就购物,视频就视频。
比如,像我和我们家孩子,用微信居多。因为微信是一个较为纯粹的社交软件,相当于一个中性的平台。我和孩子的生活和学习,都建立在这个社交平台之上。比如,我在微信公号写了7年的文章,今年开始做短视频,和很多价值观相近的家长一起成长。至少在微信里,还是可以有真实的社交和学习发生。这是由微信的属性所决定的。
孩子也一样,妈妈给孩子报了名著的读书会,主要交流就在微信群。进了这个群,就是进入了一个纯粹的学习场域。此外,孩子们也会建自己的微信群,用来约一起打游戏,也用来约一起去游泳,或者吃麦当劳。
网络上信息爆炸,难以取舍,但正因为有这些客观的差异性存在,给了我们家长和孩子清晰的边界感。孩子知道做什么该去哪个app,家长也总能知道,孩子在用什么app做什么,不至于有失控的危险。
但是,如果平台互通,打破壁垒,我就不知道,我们究竟可能面对什么了。作为一个未成年人的父亲,我担心的是,原来相对较为纯粹的网络空间,会陷入混乱。潘多拉之盒打开之前,谁也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细思极恐。尤其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还不具备良好的判断力,所以才需要成年人的保护。这样的打破,完全颠覆既有的秩序,也许真会带来一场灾难。
比如,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他将如何面对无处不在的购物陷阱呢?本来,我们只是在讨论一本名著,为什么这个讨论里有购买相关书目的链接?为什么这个链接无限延伸,自动联想,给你推各种不知来自何方的物品?而移动支付又是那么方便。那么,这个读书会究竟属于自我教育,还是会沦为传销组织?
再比如,曾经,我娃很喜欢某个小视频的平台,经常在那里消磨。我为了了解他都在看什么,于是也注册了这个平台,关注了我娃的账号。被发现后,他再也不玩这个平台。但为什么我要去注册并关注我娃呢?因为,我想了解我娃在看什么。而事实是,这个小视频的平台,其推送的玩意儿,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完全没有营养,甚至可以说多是毒鸡汤。我以一个从事教育20多年的资深教师身份,负责任地说这句话。
当然,成年人无所谓,你有躺平的权利。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他每一分每一秒所看到的,都是在汲取成长的养分。试问,你想让你的孩子在经典读书会里长大,还是看着垃圾小视频长大?
关于这种过度的消费文化,尼尔·波兹曼早就说过,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但对于未成年人而言,这样的网络环境,忧患实多,他们尚没有办法为自己负责,所以才需要我们给与一个相对单纯的网络环境。同时,这个数字的时代,孩子确实离不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学习成长的机会。但同时也充满了消费主义的泥淖,和低级娱乐的陷阱。更不用说,互联网海量的字节里,同样充满了虚假的,甚至有害的信息。
互联网当然是中性的,但如果急于改变而操之过当,很容易陷入混乱,甚至导致原有的信任感崩塌。本来,各家篱笆扎紧,守土有责,而互通互联之后,社交场景就变成公共绿地,成为平台管治的飞地,谁来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方便的无非是营销和市场份额,少的则是一个单纯的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空间。而这才是家长最为忧心的问题。
所以,成人社会才需要做好一个顶层设计,不要为了所谓的流量,而不顾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需知,很多成年人社会决策的错误,却往往要让孩子们来买单!各位大佬,这究竟是什么道理?
如果我们承认互联网是中性的,那么,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让互联网成为教育的最好的发生现场。像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微信读书等,各司其事,各显神通,而不是一锅端,把全部的互联网生活看成是一场销售,或者看作是一场无脑的滑稽秀。
提默·J. 艾德勒的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提神醒脑,一旦读过,再也难以忘记,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无限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