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

老师好!

作者:李广生

“大中心”这个词好像是我的发明,这一个“大”字包含诸多意蕴和情感。“大中心”坐落在一所大院里,大院里还其他几家单位和几所小学。我因此多了近距离观察这些小学生的机会。多年来我致力于“生命课堂”的研究和推广,让很多人误以为我只关注课堂。其实,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深切的体会到,课堂虽然是教育的主渠道,但生命的故事不只发生在课堂。
在院子里随时都会碰到小学生,他们都很乖,很可爱。几乎每个与我相遇的孩子都会主动向我问好:老师好。我也会回应,笑着说声:你好。我不敢保证他们会听到我的回应,也不敢保证他们会看到我真诚的微笑。因为问好之后他们就匆匆离开了,擦肩而过,目不斜视。这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事情,不想在这件事上投入过多的时间。我曾叫住一个问好之后就要离开的小男孩,他睁大眼睛看着我,一脸的疑惑。我问他:听到我向你问好了吗?他立即又对我说“老师好”,还露出一副不好意思的表情。我对他说:你对我问过好了,不要不好意思。他反问我:那您叫我干什么?这一下把我问住了,见我没有反应,他一溜烟似的跑掉了。
几个小女孩从我面前走来,有四五个吧。她们纷纷向我问好,这个也说老师好,那个也说老师好。我犯难了,不知道怎么回应。逐一回应吧,根本忙不过来,好像敷衍孩子;不回应吧,心里过意不去,那么小的孩子都主动问好,大人怎能无动于衷?我只好笑着向她们点头,希望他们感受到我的诚意和谢意。但这样一来,反而让我尴尬了。问好之后,几个孩子叽叽喳喳有说有笑,走了,谁也没多看我一眼。暮秋的风吹在脸上,我慢慢放松面部肌肉,望着她们的背影,心里感慨颇多。
要是在学校,特别是课间,事情就简单了。几乎每个孩子都向你问好,他们争先恐后向你问好,老师好、老师好,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你根本不用回应,最多点点头,因为你不可能知道哪个孩子向你问好。他们也习惯了,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回应,说一句老师好扭头就走,或是一直没有抬头。
“主动问好”在校园里成为一种风气,没有人思考这对不对、好不好。它被写进学生守则,据说还有人检查,哪个孩子没有主动问好,要被扣分。有纪律要求,又有评价考核,问好这件事就变成了一个“硬任务”。要说这样做能够养成一个好习惯,也是不错。实际并不这么简单,因为这让问好变了味道。离开校园这个环境,那些主动问好的孩子,就不主动了,也不会表达友好了。
几年前,我曾到一所学校,独自溜进一间教室,小孩子们纷纷向我问好。这时,突然一个小男孩来到我面前,瞪着警觉的眼睛问我:你是谁?那一刻,我不觉得被冒犯,反而很开心。这才是一个小孩子应有的样子,他们好奇,而且谨慎。我对他的班主任提出表扬,她没有把小孩子训练成问好的机器。可其他孩子却向班主任告状,说他不主动问好,没礼貌。随随便便向陌生人问好,固然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不是也有不妥之处呢——如果我是个坏人怎么办?
还曾到过这样一所学校,一所很特别的学校。走在楼道里,走进教室,虽有校长陪同,但都没有喧闹的、此起彼伏的问好。这让觉得很轻松。年纪小一点的孩子,看到我们,觉得好奇,露出甜甜的笑,举起小手,轻轻的摇一摇,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也回之以微笑。我甚至还对一个孩子做了一个鬼脸,他笑的更开心了。那一刻,我感觉到美好。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对我们简直熟视无睹,最多点点头,说声你好。一路走下来,安安静静的,也挺好。
和几位校长座谈,聊到一个话题——训练。有人支持,说教养是训练出来的;有人反对,说教养是培养出来的。训练和培养有何区别?我的观点得到他们的认可:训练是由外而内的改变,培养是由内而外的改变。争论了许久,没有结果,好像都有道理。我提议换个思路,先想一想什么是教养。真正的教养不是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别人感受到了什么。对教养的这一定义反而让讨论陷入僵局,因为我们都习惯于用做什么表示自己有教养,但很少思考别人的感受。
教育这件事如果以我为中心,其实很好做,像训练小动物一样就可以了。连小猫小狗都可以被训练出各种技能,训练小孩子岂不是更加简单。但他们是驯兽师,不是教师。这就需要我们好好琢磨一下了。
有人这样质问我:难道不应该让孩子主动问好吗?我无言以对。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