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为何这么难?

“减负”为何这么难?

作者:李广生

2018年12月28日,据新年还有三天时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从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政府四个层面,出台了三十条措施。

几乎每一次“减负令”出台,都被冠以“史上最严”之名,这次也不例外。但这次“减负令”覆盖的范围更广,不仅再次重申以往的“减负”措施,还明确指向校外办学机构,并且首次对家长提出要求,所以这次的“减负令”又被称为“史上最严最细减负令”。学校、家长、社会、政府四管齐下,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能否减下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减负”是这些年教育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我在教育部官网以“减轻中小学生”和“课业负担”两个关键词检索,查到1733条消息。最早的是1993年2月13日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到“中小学要切实采取措施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次年(1994年7月3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以及推进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会考和高考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提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监督检查机制。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样提出: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010年7月8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再次重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

从中央到地方,“减负令”频频出台,一个比一个严厉,一个比一个全面,“史上最严”一次次被刷新,效果如何呢?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像个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而且变换花样死灰复燃。学校缩短学生的在校时间,下午放学时间被提前到三点半。于是,放学后学生谁来照管、怎么照管的“三点半难题”随之出现,这一难题也催生了大量的校外培训机构。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培训,还有的家长组团为孩子聘请教师补课,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重新抬头,减负的战场从校内转到校外,从课堂转向家庭。

从1993年到现在,时间已经过去23年。23年什么概念?我们的国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蛟龙”入海,“嫦娥”奔月,“一带一路”连通了世界,为何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减不下来?

“减负”为何这么难、难在何处?欢迎留言。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