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有一特长,李鸿章奉若圭皋,恩师百年后他才得以自保!

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殊不知等你到了知天命的年纪黄花菜都凉了。所以人要想有作为必须倒着活,在二十岁的时候想到了五十岁的样子,那么你就知道现在该做什么了。在一次培训课上老师讲过一个词,叫做反向推理,如果你从五十岁开始往二十岁推理,那么很简单的就可以知道眼见需要做什么了。而曾国藩就是在三十岁的时候理清了他的路,他知道五十岁的时候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他最后成功了。

十年磨一剑所谓十年磨一剑,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磨砺出来一把绝世好剑最低需要十年的时间。好剑我们可以拿出来比喻成功,磨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努力,也就是说想要成功至少需要十年的努力积累。因此越早明白自己的路,也就成功的越早。曾涤生就是这样一个人,近现代很多人喜欢研究他的一生,他在三十岁的时候还是碌碌无为,整天混迹于酒色。恰逢一天酒醉清醒,他感到非常难受、非常空虚,就开始明志。他觉得自己的一生不应该是这样的,所以最后他成功了。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家书曾涤生还喜欢记日记,从生活小事,到同僚相谈,甚至有时一天见了什么人,看了什么书他都会记录,所以他对自己的所走的路都有一个细致入微的观感。日记不仅能让曾国藩有一种时间上的迫切感,也更有助于他分析自己的人生历程。俗话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自己的过去也是历史。从过去做的事,产生的结果,可以得到一个很好的反馈,然后再对比自己现在做的事,就能提前知道结果了,就可以及时纠正。这也是曾国藩的后半生很少做错事的原因。那么曾国藩的特长就显而易见了,他做人做事讲究一个恒字。除了在生活上的体现,在他的为官生涯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在于坚持规则,不管周围的人如何,他总能坚持为民请命,为君分忧的原则。很多人都提出过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晚清兵力强大的曾国藩为何不自己为王?其实是因为他坚持自己的道,也许他当时拥兵自重可以得一时的逍遥,但是却不能名传千古。其实早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已经想好了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为自己制定了条条框框,所以在后来不管是他默默无闻还是功高盖主,他都没有踏出自己制定的规则,这就是一种坚守,也是恒的一种体现。

早年李鸿章从军的时候喜欢睡懒觉,不能坚持早起,曾国藩就教育他,要遵循规则,并且年复一年,李鸿章就将恩师的开导当做了圭皋,牢记一生。后来在曾国藩百年以后,洋务派受到了极大的排斥,李鸿章此时就如生在夹缝,这时候他就想起了老师的教导,恪守为官的本分,从不逾越,因此才得以在多年以后成为了仅次于自己恩师的晚清名臣。

左宗棠则恰好相反,他总是觉得自己的老友曾国藩死板、教条、愚钝,而曾国藩的恒心他更是嗤之以鼻。左宗棠做事喜欢看自己喜好,不免就容易得罪人,不知道为官的本分,还有点居功自傲,但是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在曾国藩百年以后遭到了不小的排斥,甚至包括自己好友的学生李鸿章,最后抑郁而终。从两个人的结局就能看出曾国藩的高明之处,坚定、持之以恒,因为他坚持已经规划好的路,他想成为的样子就是青史留名,他按照既定的路走了,所以最后就成为了这样的人。他的高明之处适合所有人学习,明志是开始,坚持才是过成,只要有恒心了,你一定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图片来源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