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实的思考
关于虚实的思考
作者:李广生
昨天中午,朋友通过微信问我一个问题:低年级怎样才是最好的语文课堂?我想了想答道:这还真不好回答,如果我说有温度、有体验、有合作、有质疑、有生成,你一定会觉得空。果不其然,朋友说:哈哈,是空!您可以给我点实在的建议,比如说……我回她:你问的空,所以我只能这么回答。说完这句话,睡意如潮水般袭来,不知不觉进入梦乡。晚上想起这件事,打开手机一看,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这样回答:你问的空,所以我答的空。如果这样回答的话,则是把我一直倡导的“有温度、有体验、有合作、有质疑、有生成”的课堂,置于我一直反对的“空”的境地,让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漩涡。
我承认自己偶尔会出现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的时候。对一个问题进行持续的思考和探究,往往要经历一个确立自己、否定自己、否定对自己的否定的过程,其间难免出现前后不一致,甚至绕了一圈又回到原点的情况。我曾公开批评过一些课,现在一看,不是人家的课有问题,而是我的批评有问题。就像我曾表扬的一些课,以现在的标准来看,不但不值得提倡,反而要下大力气改造一样。我并非为自己的反复无常进行辩护,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自己正在向理想的课堂靠近。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课——这个问题“空”吗?夜深人静的时候,再次思考,我觉得它不空,不但不空,反而很具体、很明确,也很实在。它既指明了学科——语文,也指明了学段——低年级,还指明了目标——好课,“空” 从何谈起?想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中午以为它“空” ,是因为在内心深处,依然对“实”残存中某种误解。虽然我一直要求自己用新的“实”的观点和标准看待课堂,但旧的“实”的观点和标准总会在不经意间跳出来,扰乱自己的判断。
曾几何时,我坚定地认为,扎实、真实、踏实等课堂所追求的“实”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是可量化、可检测的真真正正的收获,是具体的、可知可感的实际获得。一节课下来,孩子理解某一具体的知识,掌握某一具体的方法,形成某一具体的技能,这样的课才能称之为“实”。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我认为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谈论一节课,所以便认为朋友的问题“空”。
随着对“生命课堂”思考的深入,我逐渐发现,以上所说的“实”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有些看似非常“实”的东西,甚至不是教育的核心。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很多看似不实,而且近乎很“虚”的东西,却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孩子长远发展来看,这些“虚”的东西要比那些“实”的东西,影响更深远、作用更持久。解题方法是“实”的东西,思维方式是“虚”的东西,孰轻孰重?识字写字是“实”的东西,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和兴趣是“虚”的东西,孰轻孰重?记忆理解是“实”的东西,反思批判是“虚”的东西,孰轻孰重?如果不是从眼前利益出发,以上问题不难回答。如果把这些看似“虚”的东西也列入教学目标,也给予高度关注的话,又何必非要拘泥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而谈论一节课呢?
“实”的东西因为能够通过纸笔测试的方式轻易考出来,所以被重视;看似很“虚”的东西因为很难考查所以被轻视。这是表面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实”的东西好教,“虚”的东西不好教,甚至无法教。我和众敬老师曾探讨一个问题:教孩子唱歌很容易,虽然教他们唱准、唱好、唱美也有一定难度,但怎么教他们热爱唱歌呢,怎么教他们由热爱唱歌而发展成为对艺术的钟情和对美的追求呢?
“实”的东西在当下来看很重要,将来可能就变成没用的东西。在我学习汽车修理的年代,化油器是汽车上的重要部件,我们花费很大精力学习化油器的原理、构造、维护,而现在化油器早已经被淘汰了。但是,当时学习化油器的经历是浪费时间吗?也不全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形成了一些“虚”的东西,比如分析判断能力和系统思考意识,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看似很“虚”的东西也许现在显现不出它的价值,但会影响孩子的未来甚至一生。孩子的创新意识一旦形成,谁能知道他会给自己和世界带来什么呢?
“实”代表当下,“虚”作用未来,二者当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既相互依存,也相互促进。一节课下来,都是“干货”未必是好课,但光是“热闹”也未必好。这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既要有吃喝拉撒,又要有诗和远方。所以,我们在谈论一节好课的时候,就应该把“虚”“实”结合起来,既不能让“实”掩盖“虚”,也不能让“虚”冲淡“实”。既然如此,我们就要精选和压缩“实”和“虚”,因为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要集中优势兵力,解决那些最需要解决、最值得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核心素养的题中之义吧。这就是我目前对“实”的基本观点,简而言之是虚实结合之“实”。
语文课中“实”的东西,教师已经非常清楚,无非是看得见、摸得着、考得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课中“虚”的东西,通常是教师的短板。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孩子,让他们爱上语文,对语文学习萌发浓厚的兴趣,不正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使命吗?在语文教育的起始阶段,教多少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也不如让孩子爱上语文。 如何让孩子爱上语文?
首先,创设安全的课堂环境,让孩子轻松地、快乐地、积极地、专注地,在兴趣的引领下,而不是在压力的驱使下学习。为什么非要鼓励竞争呢,有竞争就会有失败;为什么非要大声朗读,轻声细读不是更助于理解吗?所以课堂要有温度。
其次,设计适宜的活动和任务,让孩子在有趣的听说读写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会学习的快乐,让他们的身体也参与到学习之中,为什么不可以画一画、演一演、试一试呢,为什么不把真实的生活引入教学呢?所以课堂要有体验。
第三,避免孩子成为孤独的学习者,让他们学会倾听,发现别人,完善自己,学习的快乐不仅来自于知识,还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是比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重要吗,因为有理解才会有尊重,所以课堂要有合作。
第四,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鼓励他们读出自己,绝不轻易的盲从,为什么非要给所有的问题设计一个标准答案呢,为什么非要让孩子猜测而不是思考呢,所以课堂要有质疑。
第五,尊重他们的创意,让他们感受到发现的快乐,教师为什么不可以作为发现者出现在课堂上,发现儿童不是比研究教材更重要吗,所以课堂要有生成。
由此看来,朋友的问题不空,我的回答也不空。但也可以看出,我们均对真正的“实”缺乏深入地探索和执着地坚守。
生命课堂(点击查看原文)
一、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二、寻找课堂的生命意义
三、实现知识的生命价值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