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冷遇的冷思考
“创意读写”第五课“和它一起去旅行”遭到“冷遇”,有一半是在预料之中。正如朋友所言,这个话题太过“文艺”,甚至有点“小资”,与许多人的真实生活不符。如果非写不可,把阅读和旅行两件事杂糅在一起,也不是什么难事,会写出很多,但要写好,写出深度,绝非易事。“教育人生”所面对的群体,绝大多数有旅行的喜好,更有阅读的习惯,出行时带上一本书,或在途中买几本书(包括杂志),应该是常态。但能够意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着深刻联系的人,其实并不多。这个话题的一个重要使命是:开启我们对阅读和旅行的思考。
阅读这件事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我们这个崇尚“读书改变命运”的国度,阅读被赋予极高的地位,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我们这一代人,在懵懂之初,刚刚接触阅读的时候,阅读就是一副可敬的形象而不是可爱。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被阅读的功利目的的感召或说教而走进阅读世界。虽然在阅读中我们品味到许多非功利的乐趣,但因为最初的记忆如此的根深蒂固,所以读了很多书,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但阅读依然没有深度的融入生活。
旅行是近些年才开始流行的事情。生活条件好了,家里有了余粮了,潜藏在人们生命中的“出走”意识逐渐的觉醒,于是人们纷纷打点行装,踏上异乡的土地。很明显,旅行意识的建立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是一对因果关系,由此导致首先苏醒过来的旅行意识多多少少带有炫富的因素。十几年前,人们用羡慕的目光看着那些举家远行的人,在祝福的同时暗下决心。所以,等他们有资本、有时间、有能力旅行之后,更多的是补偿以往的夙愿,而并非为了真正的旅行。看到别人出去,自己也要出去——扪心自问,我就有这种心结,好像没出去就吃亏了一样。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虽然人在旅途,但心却并未深度融入旅行。吃也好、喝也好、玩也好、乐也好,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而已,甚至还要带上本地出产的二锅头,连口味都不肯改变。
浮于表面的阅读和囿于心隅的旅行,让很多人习惯于匆匆忙忙的状态。读书如此,旅行也是如此。有一种旅行叫观光,有一种阅读也叫观光。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轻轻的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平时常听人说“我读过什么书”“我去过什么地方”,最后发现,如此而已,仅仅是读过、去过而已,再深究的话,就必须借助照片了。数码相机的流行、手机功能的强大,让照片廉价的同时,也让记忆和思考也变得廉价。
阅读和旅行其实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出走,一个是身体的出走,一个是灵魂的出走。所以,我在第五课“和它一起去旅行”中说:旅行是关于世界的阅读,阅读是放飞心灵的旅行。从这个角度看本课的话题,阅读和旅行就不是“文艺范”的融合,也不再是一种“小资”情调,而是我们建立的对阅读和旅行反思基础上的,关于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我对这节遭到“冷遇”的课依然抱有热情的原因正在于此,也许它具有启蒙的意义,至少能够唤起人们的一些思考,如果它能对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一点影响,那我将感到无比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