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为什么能跻身“楷书四大家”?

“大楷”,最先见于唐代释慧琳(约433-487)《一切经音义》;颜真卿的正楷书法与“行书”对举,使“大楷”成为正式的称谓。古代的大楷书法可能多作为碑铭之用,由此,有的学者称之为“碑版大楷”。“碑版”泛指碑志之类的物体,清人王芑孙的《碑版广例》(清精写刻本)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排列。

欧、颜、柳、赵为楷书四大家,这是“后人”、“后世”的提法,但“后人”、“后世”究竟是谁,笔者至今尚未检索到。前文提到康有为曾将欧、颜、柳、赵并列为“帖学”的四个代表人物,并未明确为楷书四大家。然而,笔者初步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理解为四大家的提出是水到渠成之事。四家中的前三家可能没有问题,关键是赵楷,它与前三家并列的根据何在?

“赵体”大行楷书法公益课

系列之二|独家首发

论证至少牵涉到这样几个问题:首先,它与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历史地位密不可分,两者互为支撑,这正是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上述梳理的原因所在;

其次,在这个基础上,应该进一步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元代和元代以来多数人士提到的赵书书法成就中,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更为突出,而楷书实际主要指小楷,直接指为大楷的材料相对要少得多。原因之一,可能是大楷赵书,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楷书是赵孟頫中年以后(以临习李邕的碑版为标志)开始出现的,并多数见于碑刻,所以,关注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然而,置于整个书法史中进行考察,不论从审美角度还是创造性看,大楷的成就更为显著

其三,赵孟頫之所以在大楷上取得如此突出的地位,正在于他综合运用了诸体皆善的优势,面对大楷书法难以逾越的高峰,尽心对大楷书法进行了创造性改造与创造,其中,不仅与小楷书法密不可分,更明显的是将行书的结体和笔法有机地融入到了大楷书法的创作之中。因此,在论证这些问题时,又要兼顾到其它书体与大楷书法的关系。

下面我们继续解析赵孟頫的大行楷——

#3

竖的起收

竖有垂露和悬针之别,悬针竖尾部尖。

垂露竖向左上起笔,向右下轻顿后向下行,至末尾稍延即回锋收笔。

如“中”的最后一笔,“下”的第二笔竖。

《三清殿记》选字
《仇锷墓志铭》选字
悬针竖为笔画行至大约四分之三后向下边走边提,出锋迅速稳健。
如“坤”、“计”的最后一笔竖。
《胆巴碑》选字
《三门记》选字
(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