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和中药用量服法

  ◆ 小儿内治用药要点

  【要及时、正确和谨慎】

  小儿生理特点之一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之体,在病理上发热容易,变化迅速,寒热虚实转化很快,稍不注意,即可轻病变重,重病转危,因此小儿患病后,必须争取时间,及时治疗,不能拖延。

  在用药时要查明病因,辨明疾病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了解脏腑功能失调的程度,只有掌握了辨证施治的规律,才能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方药,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只要及时、正确用药,往往见效甚速。若用药稍有不当,也极其容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特别指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慎。谨慎用药,不仅是为了用药对证,即使对证,在用量和用药时间上,也要十分注意,用量过大同样会导致不良反应,轻则呕吐泛恶,重则可以出现各种药物反应,如生大黄会引起暴泻乌头会影响心脏功能,山豆根会引起剧烈呕吐等。用药时间长短,要考虑到患儿本身体质状况,尤其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中药,更应辨明体质情况,如素体阴虚,但需服用药性温热的中药治疗某些疾病,则必须控制热性药物用药时间,并加强对症状观察,或在温热药中加入一定量养阴药物,防止进一步损伤阴津。

  【要中病即止】

  这是小儿内治用药另一特点,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中西药物的反应均十分灵敏,应用时必须根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轻重,区别对待,不能干篇一律,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审慎。苦寒的中药会削伐生发之气,如果用时过长可使人之正气受损,脾胃受伤,常可出现头晕乏力气短自汗,纳食呆滞,甚者呕吐泄泻,时时腹部冷痛等;辛热的中药足以耗损真阴,损伤津血,轻者出现“上火”症状,如咽燥干痛,口渴欲饮,鼻部出血,大便于结,眼鼻发干等,重者可出现头晕失眠,口渴欲饮,入夜盗汗,午后潮热小便短赤等;攻伐之剂用之不当会引起患儿气阴亏损,或导致呕吐、泄泻不止,出现气虚液脱,造成失水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谨慎,还必须中病即止。如治疗小儿病毒性感冒,出现高热不退,汗不出,用辛凉解表、苦寒解毒药治疗。一般用2~3天,高热一退,方中发散与苦寒药品,就应减少,一般再用药l~2天就可停药。再如治疗小儿积滞、疳证,常用消食导滞之品,当患儿因食滞内停,用消导药腹胀消失,大便通畅,舌腻化净,胃纳即可好转,此为食滞已消的表现,如果错认为这些消食导滞药可用来开胃口,而继续长期服下去,将适得其反,不仅胃纳又会转呆,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及脾虚气弱的症状。

  【要抓住疾病本质对证治疗】

  在治疗小儿疾病过程中,要针对主要病因进行用药治疗,要善于抓住疾病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用四诊手段,收集辨证资料,全面了解疾病的形成原因,分析清楚发病的机制,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投以对证的药物。如婴儿腹泻,可由湿热、伤食、脾虚等多种原因引起,虚实寒热相去甚远,因此必须详加辨证,循因追源。如果是湿热引起的,当用清热利湿的方药,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食引起的,当用消食导滞的方药,如消乳丸保和丸;而脾虚引起的,当用健脾止泻的方药,如参苓白术散等。这样对疾病的证治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中医常强调“治疗必求其本”,这个“本”就是指疾病的主要矛盾。当然有时根据矛盾转化的具体情况,也要灵活对待,如疳证小儿,是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需健脾补气为主,但染上感冒,就应先予清热解表,把感冒治好后再去调理,这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也有些疾病虽然疗程长,但不能间断治疗,如白血病有皮肤感染,皮肤感染是“标”,白血病是“本”,这时治疗必需“标本兼治”,方能奏效。

  【用药需顾及小儿体内真气】

  小儿如草木之方萌,气质嫩弱,又生机旺盛。治疗疾病,必须注意扶助小儿体内真气,用药不可妄加攻伐。所谓小儿体内真气,既有阳气,也有阴津,就脏腑而言,还涉及心肝脾肺肾五脏之气。维护小儿真气,是促使疾病好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一味攻伐,不顾体内真气,那么耗气、伤阴、损阳、散血等不必要的损害均可产生,原发疾病就不易痊愈。因此攻邪务必不能伤正,明显体虚有邪的病儿,如体虚小儿感冒,就应在发散之中辅以扶正,参苏饮就是治疗这类感冒的典型方剂。即使是健康的小儿患了感冒,也不可大剂量运用发散中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气随汗泄,汗多伤阴,稍不注意,即可引起气阴耗伤。另外,对于虚弱之证使用补法时,也要注意补而不滞,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峻补过度极易导致气机壅滞,脾胃功能受损,出现纳呆、腹胀、呕恶、胸闷等,这样反而损伤了脾胃,影响运化功能,克代了小儿体内真气。由此联系到小儿平素服用补药,用以调补身体,也必需注意勿多服药,勿乱服药。药为补偏救弊之品,皆有偏性,元代医家朱丹溪就说:“虽参、芪之辈,为性亦偏”,故小儿无病不可多服补药,有病不可乱投药物。为达到保健目的,药补不如食补,平时注意饮食调理,同样可以使小儿身体健康。

  【重视小儿病后调理】

  小儿在患病后,尤其是一些急性感染性病,常会出现一系列虚亏的症状,其中以气虚或气阴两亏最多,也可以表现为气血两虚或气阳不足者。以脏腑所属分析,以肺虚、啤虚、肾虚为主。如呼吸道疾病痊愈后,常可出现肺虚,如乏力低热,面白气短,动则多汗等,这时应补肺养阴,服用一段时间参脉饮;消化道疾病痊愈后,常可出现脾虚气弱,如纳果食少,神疲乏力,大便不实,自汗盗汗等,这时可服用玉屏风散、香砂六子丸健脾补气;泌尿道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之后,常可出现肾虚,如腰酸乏力,头晕耳鸣,小便清长,四肢无力,记忆力减退,夜寐不宁等,此时应用六味地黄丸培补肾气。

  以上仅举例说明,小儿病后还可出现心虚、肝虚、心脾两虚、肝肾不足等,均需具体分析。小儿病后调理,中医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因为不仅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化生精微充养,而且疾病的恢复,也有赖于脾胃气盛,运化有力,才能保证正气充沛,御邪祛邪。小儿五脏性能表现,即“脾常不足”,故在小儿病后调理,应处处顾及脾胃,脾健胃和,体力才能迅速得以恢复。调理脾胃,贵在健运,而不在壅补和消导。

(0)

相关推荐

  • 用药指南 | 许教授亲传小儿用药总原则

    小儿用药 经常有家长来门诊问我: 孩子能不能吃燕窝?能不能吃冬虫夏草?能不能吃田七?给孩子煲汤喝能不能增高?...... 可见儿科在养生方面存在的误区真不少.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是脏腑娇嫩, ...

  • 用好止咳方、止咳药,解决咳不断尾、咳嗽影响作息

    要解决孩子的咳嗽问题,最关键要学会辨证: 寒咳.热咳.慢性咳嗽.过敏性咳嗽--调理的方法不一样. 家长拿不准孩子咳嗽原因的情况下,孩子咳嗽又比较严重,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西药比中成药.民间止咳方更稳妥. ...

  • 钟欢病例:小儿咳嗽经典病例

    万泽汇医 Wan Ze 小儿反复发热咳嗽长达1月余  几付中药霍然而愈 各位同仁们,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小儿感冒后反复发烧咳嗽的病例.因为本人长期在万泽门诊部坐诊,周围居民都到这里来看病,来找我 ...

  • “救命神药”安宫牛黄丸,你真的会用吗?

    在"惊蛰"到来之前,万物处于静休的状态,有些动物在入冬时还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冬眠,不饮不食,这就称为"蛰":到了"惊蛰",春雷初响,惊醒了蛰居 ...

  • 执业药师考点3:症,证,病

    中药功效 中药功效是通过药物作用于机体后, 对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所产生的不同调节效应. 它源于医疗实践, 进而指导临床用药, 是临床中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01 对证功效 "证&q ...

  • 中医认为,同样表现的疾病,可能会有很多原...

    中医认为,同样表现的疾病,可能会有很多原因.所以中医治病,不是对病治疗,而是对证治疗.对病治疗,就是什么病用什么药,理想中,是吃上就能好.普通人都认为,知道是什么病,就吃什么药,吃上就能好.实际上可能 ...

  • 不可小觑的咳嗽

    最近,我们固生堂医师群里医师们交流了咳嗽的诊治的话题,有些医师觉得咳嗽不是什么大病,认为使用一些经验方就能搞定,把咳嗽当作小病来看待,可是我所师从的几位师傅对于咳嗽却从来都没有敢轻视过,就是我所阅读的 ...

  • 不该只有10克和15克!中药不传之密在于量!献上几十种中药用量之法

    免费参会:长按图片,扫码咨询! 附子 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 ...

  •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中药学口诀(上下篇)

    A 1.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B 槟榔 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 ...

  • 中药不传之密在于量!献上几十种中药用量之法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黄 ...

  • 几十种中药用量之法:不该只有10克和15克!中药不传之密在于量

    附子 1枚-轻量-阳虚 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120-300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黄 ...

  • ​中药用量不传之秘

    对于学习中医的朋友来说,能够熟练运用中药,且辨证论治准确,大部分疾病在临床上肯定能效如桴鼓.那么在选药和用量上,如何才能做到贴切准确呢?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选哪味药,用多少克?至于选哪味药我们后期会深 ...

  •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细述几十种常用中药用量技巧,建议收藏!

    "张胜兵中医" 古语云:传医不传药,传药不传方,传方不传量."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这是中医治病取效在遣方议药用量上的巧处.而量之大小,必须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 ...

  • 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 【转载】

    (2021-02-25 11:48:17) 转载▼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标签:健康分类: 医药秘方中药用量不同,效用有别--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1.艾叶: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 ...

  • 把握中药用量只能靠经验?难道没有共同的规律吗?

    都知道中药不传之秘在于量,在具体治疗疾病时,不同的用量会产生可能完全不同的结效果: 比如柴胡,用量为3-10g起升提作用,用量为20-30g则是下降作用: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g ...

  • 注重中药煎服法

    中医很重视药物的煎法和服法.家父常云:医者临床,四诊合参,八纲辨证,理法方药,何其难也.虽处方立法尽善尽美,药精力专,然如果煎药不得法,也往往前功尽弃. 治疗疾病时临床用药多为汤剂,然从中药饮片到汤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