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打开心灵最好的钥匙
——一位心灵受伤孩子的帮扶案例
案例背景
还记得WS刚进班的时候的样子,头发蓬乱,无精打采,似乎瞌睡地眼睛都睁不开,眼角两小疙瘩眼屎;很少说话,木偶一样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提前知道他的情况,还是有点意外,这孩子比想象中的状态还要差一点。
案例描述
我把他安排在第一排,估计他可能会事情多一些,需要老师的特殊照顾和关注。可是上课时刺鼻的脚臭味几度让我忍不住皱眉。课间,我悄悄问他“WS,昨天忘记洗脚了吧?”他似乎很紧张,有点结巴,鼻尖上汗直冒。从他磕磕巴巴的叙述中我得知,原来他妈妈最近比较忙,租的房子里只有一双鞋。我联系到他的妈妈,拜托她抽时间给孩子多买两双鞋,几套衣服,哪怕她不在家的时候,保证孩子能有换洗的衣服。
岂不知,这只是开始,第二天他就迟到了。他妈妈打电话过来说:鲍老师,WS这孩子不刷牙,没有洗脸,也没有吃饭,不到快迟到不起床。WS妈妈的无奈和无助撅着了我的心,我要怎么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呢?
想到这个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也不能说改就改,估计因为这些不好的习惯他也没少受批评,我再批评大概也不会有用。我转身下楼给他买来了早餐:两个包子,一杯豆浆。早读结束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让他吃早餐。之后,我告诉他的妈妈以后孩子不吃饭就告诉我,我给他买饭。果然,两天后他就在家吃早饭了。
我及时召开《好习惯早养成》主题班会,课上,学生们围绕中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穿着打扮等方面展开讨论。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放学总结会时,我总会提醒同学们注意按时吃饭,保证睡眠,勤换衣服、鞋袜、早晚刷牙等。
只我一个人爱他不行,应该让他感受到来自大家的爱和温暖。机会来了,有一天,WS的妈妈送来海棠果让我们尝鲜,我就在楼下洗好,等放学发给孩子们。趁WS接水的空隙,我和孩子们约定每次WS举手发言正确,我们都报以热烈掌声。WS越来越开朗,也越来越勇敢,不停的在课堂上提问问题。有一次,WS妈妈下班晚,我陪他去指定地点等他妈妈。去的路上他说:“老师你知道吗?以前我不结巴,我们有个数学老师整天嘲笑我啥都不会,还天天提问我,笑话我,然后我就结巴了。”此时,他说起来很轻松,我却感受到心痛。
以后每次提问他,我都告诉他:“WS,别急,我们都在听,你慢慢说。”孩子们也总报以热烈掌声。有一次,WS妈妈打电话说WS拿着手机做作业,也不让告诉老师,我们聊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达成两点共识:一,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抓住点滴鼓励他。二,改变自己,孩子写作业时自己读书陪伴。
他爱班集体,一次考试前,他抱了一箱子糖进班,我正想质问他为什么明知故犯班规时,他悄悄问我:“老师,我能给大家一人一颗糖为大家加油吗?”发糖的时候,他告诉每一位同学:“要把我落的分挣回来啊!”听到学生转述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放学了,我的眼瞬间被刺痛。
如今,WS变得很阳光、好学、积极上进,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上次慰问老红军,他还代表同学们发言了呢。而且,本学期,他还成为我们学校的国旗手了。WS妈妈一直坚持读书,打卡,一天都不曾缺席。WS越来越有温度,每每想到此,我脑海中就会出现,WS认真写作业,妈妈认真读书的身影。
案例反思
对于WS的帮扶,我的心里很明白:走进他的内心是关键;让他感受爱,发挥环境育人是有力支撑;相信学生仅仅是遇到问题而不是问题学生,愿意做好学生是关键。
第一,接纳是改变的开始。在这个案例中,WS刚开始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是他拒绝别人,封闭自我的表现。我感受到他真实的想法,接受他的“不好”,给予关爱,帮助和指导,他对我放下伪装,愿意接受我的建议。
第二,爱是最好疗愈工具。对于班级里的一些特殊学生,他们受到的批评往往比表扬多。一个人的爱略显单薄,也不能坚定他是值得被爱的信心。这时候,来自各方面的关心和爱更能给他们改变的动力和坚持的勇气。教师、同学们和家长的爱形成合力营造一种信任、和谐、友善的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第三,期待效应助力成长。在这个案例中,我主要采用期待效应,让WS、同学们和他的妈妈坚信WS一定会很棒,他们也一定能够帮助他,从而让整个团体包括WS不自觉换种角度看待问题,WS感受到期待,温暖和力量,实现了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