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工程未竟之工

何焱林

断代工程至今二十余年,未竟其工,窃以为原因有:

一、找错了根据。今《尚书》流传最久,可信度高,尤其《周书》,记录时间最多。从事断代工程诸公,受清阎若璩及其他一些清儒之蛊,以其为《伪书》,弃之不顾,采信他说,以乙未(前1046)为伐商之年,大错特错。

二、受刘歆之惑,认为三代建正不同,而以周正建子,商正建丑,周正建寅,误以“周历”推算。

周伐商及相关之时,有《书》为证。余之结论为:

1、夏商周以至百代,皆用夏历,余别有说,兹不赘。

2、周伐商为辛未(前1070)年,元(寅)月初三(癸

巳)出师,二月初四(甲子)灭商。

3、灭商后二年壬申(前1069)年周武王薨。

4、成王癸酉(前1068)驭极,周公摄政七年,至己卯

(1062)年12月除夕戊辰,还政成王。

5、康王十二年为辛酉(前1020)年,成王在位37年。

今以元授时历推证。授时历术语及今所用数据如下,无关者不置。

1回归年  365.2422日,365天5小时48分46秒。岁周。

1农历平年  354.36708 日,闰月,一般为 384 日。

1朔望月  29.53059日,朔实。

通余  5.2422日。

通闰  10.87512日。

旬周  60一甲子,以60为模之剩余类。

《授时历》以元至元18辛巳(公元1281)年冬至为历元,时为庚子月,农历11月甲子日7时39分初二,合1.31875 日。朔为癸亥日3时零5分,合0.12845日。本文一般以癸亥0时作朔推历。

断代今以前1046(乙未)年为周武王伐商之年,误。今以授时历推。周历乙未年之朔旦在上年甲午(前1047)年(运算中不带单位)。

1047+1280=2327,

-2327×12+[2327×10.87512/29.53059]+1)29.53059,

=-849919.91079,

加14166×60求差,得40.08921,离癸亥数40,得前(1047)子月,即周历乙未年朔旦癸卯。若加上小时及分,则0.08921×24=8.4624(分),得2时8分。加至元辛至11月朔之3时5 分,得癸卯 5时13分朔旦。

上式圆括号内减1,得9.6198,离癸亥数9,得壬申二月朔,二月初四乙亥,初五丙子,皆非甲子。

余推周历丁酉年冬至在一月24甲寅(见下,亦可参看拙作《评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前1044年至前1046年为两年,冬至上退两年,即退:-5.2422×2=-10.4844=-11+0.5156,加丁酉(前1044)冬至之0.38038,得-11+0.8959,离甲寅退11,得癸卯。又0.8959×24=21.5016,即21时30分,得周历乙未年冬至为初一(癸卯)21时30分。

乙未年至朔同日但不同时。与《尚书》所载武王伐商及相关时间完全不合。也与《汉书·律历志》不合。

据称,“此是据通过天文学研究而将武王伐纣的年代定为公元前1046年,是美国学者David Pankenier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美学者之文下愚无缘读得,怕也读不懂。不知根据何种天象推导而出。

愚所知唯一有星相说之武王伐商,为《国语·周语·景王问钟律于伶州鸠》,州鸠称:“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元。”此或美学者所据。然此为州鸠誇诞之说,强以武王伐商附会音律之论。《尚书·周书》《逸周书》于武王伐商无星相说,周初是否有二十八宿及十二次,不可确知,分野之说尤后出。

州鸠称:“王以二月癸亥夜陈。”与乙未(前1046)年毫不相干,乙未(前1046)年周历二月无癸亥、甲子日。州鸠说为俳优游戏之论,无根无柢之言,不能作学术依据!

美学者若用伶州鸠之说推武王伐商为乙未(前1046)年,则是错误的,断代工程以周伐商之年为乙未(前1046)年大错特错。其说成立,《尚书》之《牧誓》《武成》《洛诰》《毕命》必伪,何尊、姚簋等明器亦伪。为一人无根之言而自毁典籍。

《尚书》无月建说,唐虞夏商周皆用夏历,《诗经》、《春秋》、《论语》,以至《吕氏春秋》,皆用夏历,《论语·卫灵公》,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此非主张,而为实况。殷之辂周行天下,周之冕冠行天下,例言之,夏之时亦遍行天下。

夏、商、周建正不同,始见于《左传·昭十七年》。《汉书·律历志》上:“《(左)传》曰:'火出,于夏为三月,商为四月,周为五月,夏数得天。’得四时之正也,三代各据一统,明三统常合,而迭为首。登降三统之首,周还五行之道也,故三五相包而生。”说明此说与《三统历》渊源极深,历有学者称刘歆染指《左传》,康有为至称《左传》为刘歆伪作,非空穴来风。

一、周伐商时间考

㈠  、大会孟津“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泰誓》上)。十三年为文王纪年,武王伐商未改元。《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箕子商老臣,武王不会于伐商十三年后始访箕子。文王受命九年薨,四年后武王伐商,后二年薨,武王在位六年。春为夏时之春,拙文《四时考》证夏、商、周至于百代皆用夏时。

㈡  、伐商日月,“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

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武成》)。

《尚书孔传》:“一月,周之正月。”周历建子,以子月为正月(疑为刘歆推立《古文尚书》于学官时改)。 蔡沈《书经集传》:“一月,建寅之月”。即夏历一月。《汉书 · 律历志》引《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若翼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商。越若来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孔安国《传》,甲子为二月初四。今人多以伐商在公元前 11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间。此时段内惟两年:前1070(辛未)年用夏历推合,前1044(丁酉)年用周历推部分合。

⑴、设武王伐商在前1070(辛未)年,以夏历推:公元1年亦作0年,1281距前1070年为1280+1070=2350 年。今据元至元辛巳年 11 月朔癸亥上推。

①、辛未(前1070)年夏历11月朔:

-(2350×12+[2350×10.87512/29.53059]+1)29.53059

=-(28200+865+1)29.53059=-858336.12894,  (1.1.1)

加14306 旬周求差,得23.87106。于花甲表(下同)离癸亥数23,得夏历11月丙戌朔。

②、辛未年冬至

-2350×10.87512=-25556.532            (1.1.2)加866朔实求差,得16.95894,加辛巳年冬至1.31875 得18.27769。自丙戌数18,得11月18日癸卯冬至。

③、辛未年夏历正月朔,于(1.1.1)式圆括号内加10,与14311旬周求差, 得28.56516,离癸亥数 28,得13时34分辛未年朔旦辛卯,初二壬辰,初三癸巳。

④、辛未年夏历二月朔

于前式圆括内加 9,得

-(2350×12+866+9)29.53059=-858601.90425    (1.1.3)

加14311旬周求差,得58.09575,得二月朔辛酉,初四甲子。辛卯到辛酉30天,正月大。孔传是,刘歆,班固误。

⑤、辛未夏历四月朔

于 (1.1.3)式 圆括号内9换成7,乘朔实,得

-858542.84307,加14310旬周求差,得 57.15693,离癸亥数 57,得四月朔庚申。哉生明初三为壬戌。
(1.1.3) 式圆括号内 9 换为 6,乘朔实,得

-858513.31248,加14309 旬周求差,得26.68752,离癸亥数26,得己丑五月朔,丁亥为19日,庚戌为22日。合于新国建立,诸多事务要处理之需。

⑥、《洛诰》有关时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武王既丧”(《金縢》)。王有疾,王既丧,皆在既克商二年。文王九年薨,文王十三年武王伐商,既克商二年薨,武王在位六年。

《洛诰》:“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在十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洛诰》首句:“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洛诰》为周公归政成王之诰,武王既克商二年薨,成王驭极,周公摄政七年,至此为伐商后九年除夕。

推前 1061(庚辰)年夏历正月朔:

前1061(庚辰)年距至元辛巳2341年,有

-(2341×12+[2341×10.87512/29.53059]+1+10)29.53059

=-(2341×12+862+1+10)29.53059=-855353.53935

(1.1.4)加14256旬周求差,得6.46065,离癸亥数6,得夏历庚辰(前 1061)年己巳朔旦。其上月末,己卯年除夕为戊辰。辛未至庚辰10年,武王伐商二年薨,戊辰为九年除夕,周公摄政七年末。

⑦、《何尊》有关时

《何尊铭文》有:“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咸诰。雍州何赐贝卅朋,用作口公宝尊彝。唯王五祀。”尊铸于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成王五年即夏历戊寅(前1063)年,辛未至戊寅 7 年。

7×5.2422=36.695 (1.1.5)                                        离辛未年癸卯冬至数36,得戊寅年冬至己卯(7×12+[7×10.87512/29.035059]+1)29.53059

-42×60=49.16133                         (1.1.6)

离辛未年11月朔丙戌数49,得戊寅年12月朔乙亥,冬至己卯初五,闰13月

(7×12+[7×10.87512/29.53059]+1-8)29.53059-38×60

=52.91661,                                 (1.1.7)

加辛未年11月朔丙戌小数0.87106,得53.78767,得戊寅年己卯四月朔,《何尊》丙戌为四月初八;不加小数则戊寅朔,丙戌初九。皆在四月内。

以夏历推前1070伐商,与《泰誓》《牧誓》《武成》《洛诰》合,与周初明器《何尊》所录年月时亦合。

⑵、以前1044年为武王伐商之年,以周历推。

周历建子,前1044(丁酉)年元月为前1045(丙申)年冬至所在月。

①、推前 1044(丁酉)年周历元月朔

丁酉元月距至元辛巳为 1045+1280=2325年,有

-(2325×12+[2325×10.87512/29.53059]+1)29.53059
=-849211.17663                             (1.2.1)
加14154旬周求差,得28.82337,离癸亥数28,得周历丁酉年朔旦辛卯,初二壬辰,初三癸巳,与《武成》合。

②、推前 1045 年冬至

-2325×10.87512=-25284.654             (1.2.2)加857朔实求差,得23.06163,加至元辛巳年冬至之1.31875,得 24.38038。前 1045 年冬至为周历 1 月 24 日甲寅。

③、推丁酉周历二月朔

-(2325×12+[2325×10.87512/29.53059]+1-1)29.53059
=-28756×29.53059。                       (1.2.3)

加14154旬周求差,得58.35396,离癸亥数58,得辛酉二月朔,初四甲子。辛卯至辛酉30日,一月大。

④、《洛诰》有关时

由丙申(前1045)年推乙巳(前1036)年子月朔:(9×12+[9×10.87512/29.53059]+1)29.53059-55×60
=7.42608                               (1.2.4)离辛卯数7,得戊戌月朔。

9×5.2422=47.1798,  (1.2.5)                          
离丙申年冬至甲寅数 47,得初四辛丑冬至。丙申至乙巳十年,戊戌为10年朔旦,上年除夕为丁酉,非戊辰。
离辛丑退5,得前1037(甲辰)年冬至丙申,自初四退
10.87512, 已超出周历 1 月,

-6.87512+29.53059=22.65547            (1.2.6)
得甲辰年冬至为1月22日,自丙申倒数22,得乙亥为周历乙巳年元旦。乙亥至戊戌为24日,加6旬周为384日,乙巳(前1036)年闰13月。

12×29,53059=354.36708,               (1.2.7)
减5旬周,得54.36708,离乙亥数54,得己巳为十三月朔,则上月末为戊辰,非岁末戊辰,不得谓“蒸祭岁”,不合《洛诰》。

⑤、《何尊》有关时

成王五年即前1038(癸卯)年,

7×5.2422=36.6954                      (1.2.8)

加前1045年冬至甲寅小数0.38038,得37.08578,离甲寅数 37,得前1038年冬至辛卯。

7×10.87512=76.12584                   (1.2.9)减2朔实求差, 得 17.06466,加前1045(丙申)年冬至24.38038,得 41.44504,超出一个月,上年癸卯闰 13 月。

41.44504-29.53059=11.9144              (1.2.10)得周历元月 11 日辛卯冬至;倒数 11,得甲辰年周历元月朔辛巳。此实成王六年朔旦。上推成王五年四月朔。
    -10×29.53059+300=4.6941    (1.2.11)                离辛巳数4,得周历四月朔乙酉,丙戌初二。以前1044年为伐商之年,与《武成》《何尊铭文》合,但不合《洛诰》,误。故周武王伐商时行夏历。

二、康王十二年考

《书·毕命》:“惟(康王)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

刘歆《三统历》:“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邵雍《皇极经世书》以为周康王十二年为甲戌,距至元辛己2347年。

至元辛至前2347年即前1067(甲戌)年,用周历推。

-2347×12+[2347×10.87512/29.53059]+1)29.53059
=-29029×29.53059=-857243.49711        (2.1.1)

加14288旬周求差,得36.50289,离癸亥数36,得己亥周历乙亥年朔旦。

-2347×10.87512=-25523.90664            (2.1.2)              
加865朔实求差,得20.05371,加1.31875,得

21.37246,自己亥数21,得21日己未冬至,上年癸酉年无闰。

5×29.53059=147.65295                 (2.1.3)

去2旬周,得 27.65295,离己亥数27,得丙寅6月朔,戊辰 6 月朏。若以周历甲戌年为上年癸酉年,周历甲戊仅 1、2 两月在癸酉,他皆在甲戌。视己亥为 13 月朔,有

-7×29.53053059=-206.71413 (2.1.4)                   加3旬周求差,得 33.28587,离己亥数3,得壬申六月朔,甲戌朏。皆与《毕命》不合,康王十二年非甲戌,皇极术误。

⑵以夏历推

成王在位年数不确,但成王八年为前 1061 年可确定。姚簋有成王二十八年之款,成王十三岁或十岁驭极,周公摄政七年,在位时间不会很短,今以成王在位 28 年,去8 年,得 20 年,加康王 12 年为 32 年,为前1029(壬子)年。

前1070(辛未)年至前1020(辛酉)年为 50 年,今以辛未年夏历11月丙戌朔。11月18日癸卯冬至,在前1029至前1020年间试推6月朔为戊辰之年,结果前1020合所求。

50×5,2422=262.11 (2.2.2)                             减 240 求差,得 22.11,离辛未冬至癸卯数 22,得乙丑冬至。

50×10.87512=543.756,                 (2.2.3)

543.756-18×29.53059=12.20538,         (2.2.4)           加辛未冬至 18.27769,得 30.48307,得月30日乙丑冬至。是年无闰。夏历 11 月朔为丙申。

-5×29.53059=-147.68145,               (2.2.5)                       加180求差得32.34705,离丙申数32,得辛酉年夏历6月朔戊辰 , 初三庚午朏,与《毕命》合。

辛未(前1070)年至辛酉(前1020)年,为50年,加上辛未年,为51年,去武王在位2年,康王12年,51-14=37,故成王在位37年。

成王在位37年,除去周公摄政7年,实际执政30年。成王十三岁登基,享年五十;十岁登基,享年四十七,合于当时人寿。

《尚书·周书》三十二篇,录成王时事十六篇,为《周书》之半,见成王在位时间较长。周公摄政7年,成王实执政 30 年,成康之治,成王为奠基人,平定叛乱,厘规订制,执政30年,方能有此作为。

以1070(辛未)年为伐商之年,以夏历推,与《牧誓》、《武成》、《洛诰》、《毕命》合,与周初明器《何尊》、《姚簋》款识合。

“断代”工程所得,与上所列,无一事合。

2021 09 04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