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生活与哲学》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学案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考点概览】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内容;原因
2.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考点归纳】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是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2.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①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②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2)唯心主义
①根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②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把主观视为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原)
注意: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易混易错】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
点拨: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等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思维对存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正确认识。而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认识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2.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
点拨: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
点拨: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根本观点上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二元论是独立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大哲学派别( )
点拨: 关于什么是世界本原的问题,除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回答外,还有一种二元论的观点,它把物质和精神看作两个彼此独立的本原。二元论其实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要么走向唯物论,要么滑向唯心论。
5.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点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
点拨: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点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其观点只是一种猜测,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课后训练】
1.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生物群中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 000万年。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C )
①物质决定于意识
②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科学家的新发现表明思维能反映存在,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物质性,②③符合题意。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但思维不一定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①④观点错误。
2.有两个人在沙滩上散步,海风吹过,一块石头从沙子中凸现出来,一人说:“多么神奇的石头!它一直在这,而我们今天才发现它。”另一个人说:“我们无数次走过这里,从没有看见它。其实它根本不在这儿,现在它在这儿了。”两人开始长久的争论,两人争论涉及( D )
①哲学和具体科学关系的问题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关系的问题
③决定各种哲学基本性质和方向的问题
④人与世界相互关系中的首要问题
A.①③ 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材料中两人争论涉及的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并未涉及哲学与具体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相互关系,故排除①②,本题正确答案选D。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分析,这是在处理( A )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④意识和物质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哲学基本问题角度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
4.漫画《观念影响人生》告诉我们( B )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B.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决定各种哲学的性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哲学认识。从漫画看,主要表明在生活中遇到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B符合题意;A与题意无关;C说法错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D表述太笼统,排除。
5.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D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可知论
D.不可知论
【解析】休谟的观点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即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不是唯物主义,故排除A、B。休谟认为“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即认为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而不是可知论,故C错误,D正确。
6.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材料中( B )
①惠子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②庄子的观点属于不可知论
③二人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④庄子与惠子的争论涉及了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惠子认为人不是鱼,因此无法知道鱼是快乐的,属于不可知论;庄子的观点则和惠子的观点相反,属于可知论;因此选项①符合题意,应选;二人争论的实质其实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故选项④符合题意,应选;选项②说法错误,庄子属于可知论,排除;选项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7.托马斯·阿奎纳说:“凡事物运动,总是受其他事物推动……最后追到有一个不受其他事物推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是必然的。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第一推动者就是上帝。”这一观点属于(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解析】阿奎那把上帝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B符合题意。
8.一艘轮船在航行中突然遇到暴风雨,船长大声喊道:“谁会祈祷?”船上一名神父自告奋勇地回答:“我会!”船长说:“那好,你就开始祈祷吧!其他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缺少一个救生圈!”从哲学角度看,船长的做法( D )
A.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B.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C.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肯定
D.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暗讽
【解析】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题中船长说:“那好,你就开始祈祷吧!其他人都套好救生圈等待,因为缺少一个救生圈!”这是对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暗讽,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9.“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此评析正确的是( A )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与物质相互分离
③二者都有唯心主义倾向,都坚持认为思维决定存在
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以主观精神为唯一的实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前者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由此可知,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0.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由此可见( B )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体现了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③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声称者“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这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①正确;声称者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这说明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②正确;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不是脱节的,③不选;“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这说明人人都有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B。
1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谈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段话中,马克思认为旧的唯物主义与所有唯心主义( D )
①前者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②后者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二者均没有从主体方面理解事物
④二者均没有立足实践去理解事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在这段话中,马克思认为旧的唯物主义与所有唯心主义,二者均没有立足实践去理解事物,而后者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②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马克思认为旧的唯物主义在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即旧唯物主义与所有唯心主义相比,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①与题意不符。旧唯物主义没有从主体方面理解事物,而唯心主义则夸大了主体的作用,③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D。
12.在西方哲学史上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情:有人说水变成了酒,怎样鉴别其真假呢?大家去请教一位哲学家。这位哲学家回答:“如果在座的各位都感觉到是酒,并一致地认为是酒,那就不应怀疑酒的存在了。”下列观点与这位哲学家观点一致的有( C )
①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②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③万物皆备于我
④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题中哲学家的回答:“如果在座的各位都感觉到是酒,并一致地认为是酒,那就不应怀疑酒的存在了”。哲学家认为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世界的一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和“万物皆备于我”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②③符合题意。“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和“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④不符合题意。
答题卡(请同学们把答案写在答题卡内)
题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答案 |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23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会在北京举行。财政部部长在论坛上表示,受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施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2019年中国财政收入增速将有所放缓,中央将压减一般性支出。面对收支平衡压力,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确保每一分钱花得其所、用得安全。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将继续增加中央基建投资规模,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等。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面对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情况,中央将压减一般性支出正确处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性,即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将增加中央基建投资规模,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挖掘农村消费潜力。